我省《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规程》和《自然保护区巡护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通过专家评审

27.10.2016  04:05

专家评审会。

  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    朵海平    摄影报道)10月25日,由青海省林业厅提出,北京林业大学、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UNDP-GEF青海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办公室编制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规程》和《自然保护区巡护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通过专家评审。

  2011年11月10日,全国数字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广东省惠州市举行,会议确定了吉林长白山、四川九寨沟、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内蒙古大青山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全国试点,自2012年起正式推进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监测与管护平台建设。

  自然保护区作为林业资源最核心的部分,是很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和庇护所,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其在林业资源中的价值无法估量。推动建设数字自然保护区,是顺应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的大趋势,是我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实际需要的必然产物,是当前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必然结果,是当今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国家和省各职能部门的资金支持下,我省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着力建设数字保护区项目建设。于2013年完成了可可西里和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字保护区一期工程,于2014年完成了三江源(麦秀保护分区)、隆宝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字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至2015年完成柴达木梭梭林、大通北川河源和三江源(中铁-军功保护分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字保护区建设。至2015年底,我省已完成所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字保护区一期建设,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字保护区建设全覆盖的省。显然,我省的数字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在实现以自然保护区为节点的数字保护区建设取得经验基础上,我省将于2016年推进数字保护区省节点建设。

  目前,在数字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我省已在青海可可西里、青海孟达、青海三江源(麦秀分区和中铁-军功分区)、青海隆宝、青海青海湖、青海柴达木梭梭林等保护区推广了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系统和基于掌上PDA的巡护监测系统,借助高科技提高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监测、管理和日常巡护及数据采集能力。

            而此次专家评审通过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规程》及《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规范》,是在保护区这几年保护监测和巡护的广泛经验基础上编制制定的。据编制组成员负责人、智慧保护区建设专家、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朵博士介绍,这两个标准实施后,将实现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的统一标准建设、管理和共享,以及指导我省各自然保护区(含省级区)开展日常的巡护监测活动等,从而促进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和科学化进程,极大地促进我省数字智慧保护区省节点建设步伐。

  新闻链接:

  巡护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是自然保护区巡护人员的主要职责。巡护的目的是:一是制止非法偷猎、盗伐、放牧、开荒,确保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规章得以有效实施;二是监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活动的变化趋势;三是向人们展示保护区的存在,以及保护工作人员对保护工作的兴趣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巡护,可以及时地发现和制止非法活动,如偷猎、盗伐、放牧、开荒等,确保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完整性,制止游客违反保护区的规定;保证保护区的重要地带,如核心区不受人为干扰。巡护是一种间接的对游客和当地群众进行“广而告之”宣传的形式,它使人们亲眼看到到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积极维护保护区的完整性,发挥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功能。在巡护过程中,收集野生动物种群、生境及物候等方面的资料,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及物种的变化进行长期的监测,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决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