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登:2014,直面挑战三区建设成效明显

23.01.2015  11:27

  青海新闻网讯 2014,直面挑战三区建设成效明显

  2014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三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面对超出预期的困难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奋力打造“三个升级版”,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和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调整后的目标任务。实现生产总值2301亿元,增长9.2%,增速位居全国第10位;地方财政收入252亿元,增长12.3%,总财力达到15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3元、增长12.7%,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8%,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经济增长结构优化

  取得新成效

  财税与金融合力支撑力度加大。争取中央专项资金520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58亿元,发行地方债107亿元,减免企业各类税费70.3亿元,财政支出达到1366亿元。出台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政策举措,新增贷款784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300亿元,增长22.4%,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400亿元。

  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作用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09亿元,增长2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7.5%,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占51%。完善促消费的政策举措,信息消费超过1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4.6亿元,增长13%,人均突破万元大关。

  农牧业增量提质。我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在全国率先建立全覆盖的露地蔬菜补贴机制。

  工业经济加快转型,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装备工业均增长30%,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均为近年来最好成效。

  服务业结构升级。本土电子商务平台首次上线运营。旅游业品牌发力,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基础设施生态建设

  迈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和西宁新站建成投运,我省跨进高铁时代。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了青藏线大提速。以通玉树高速化公路基本建成为标志,全省高速化公路突破2000公里。德令哈机场通航,花土沟机场校飞,民航发展进入快车道。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蓄水,调水总干渠可望近期全线贯通,全省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水利“一号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实施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三江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湟水河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黄标车淘汰、煤改气等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努力,我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

  东部城市群强力推进。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兰西经济区地位稳步提升。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扎实推进,环湖地区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青南地区交通、能源和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省与甘川交界地区面貌呈现可喜变化,玉树灾后重建后续工作全面完成城镇化率达到49.8%。16个“美丽城镇”品质显著提升,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全省已有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

   民生建设社会事业

  达到新水平

  民生投入超千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总支出的75.6%。就业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万人,转移农牧民就业117万人次。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实施养老、医疗、低保等11项提标政策。

  保障房建设走在前列。新建城镇保障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1.05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6.5万户。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牧民入住新居。

  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体现。投入155.9亿元,增长2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居全国中上水平,基本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补助标准持续提高。

  医疗条件继续改善。投入80.1亿元,增长16.9%。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大病医保等走在西部前列,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8%以上。

  文化惠民成效显著。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27个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开工。

  扶贫攻坚取得实效。在全国率先将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减少贫困人口20.9万人,解决了27.7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公共安全不断加强。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1%和14.6%,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

  迈出新步伐

  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司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在经济领域出台27项改革政策和51项配套措施,财税、投资、外贸和流通体制及国资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经营权规范流转、集体林权流转、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等试点启动。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新增企业1.2万户,新增市场主体5.5万户。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户籍制度、目标考评等改革扎实推进。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深化平安青海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

  大力提升青洽会、清食展、藏毯展和环湖赛等重大经贸文体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大美青海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中亚南亚国家建立多个合作平台,新缔结3对国际友好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位资金突破600亿元,增长25%。出台支持政策,进出口总值增长22.5%。格库铁路开工建设,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建成开通,青海扩大开放进入新阶段。

   政府自身建设治理能力

  得到新加强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三基”建设,狠抓作风转变。

  努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新一轮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市州县机构改革全面推开,省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规范运行,市州县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普遍建立。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24项,提前一年完成了省级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任务。

  大力实施依法行政,出台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实施意见。

  注重提高政府决策和行政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

  加大“双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力度,促进国防建设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2015,紧扣目标十项举措攻坚克难

  总体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定增长,加快结构调整,狠抓改革攻坚,突出依法行政,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改善民生,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预期目标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协调同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十二五”国控目标。

  2015年主要工作任务,着力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抓项目、增投入,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强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牵引作用。

  公路建设要适度超前,力争实现“三个基本、两个突破”,基本实现高速化公路通市州、二级以上公路通县区、硬化道路通乡镇,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

  铁路建设要乘势而上,基本建成格敦铁路青海段,加快建设格库铁路,全力争取西成铁路开工。

  机场建设要大力推进,确保花土沟机场正式通航,果洛机场完成校飞,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二期主体完工。

  能源建设要加快步伐,统筹推进水电、火电、太阳能和风电及电网能力建设,力争新增各类电站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全省电源装机总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基本建成果洛、玉树6县主网联网工程,实现国家电网主网全覆盖,全面消除无电地区。

  水利建设要加大力度,在引大济湟工程“两贯通、一蓄水”基础上,尽早实现大通河向湟水河流域调水。

  信息化建设要紧跟前沿,加快实施“智慧城市”、4G网络、物联网、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等重点工程,确保宽带乡镇全覆盖、网络实现村村通。

  生态工程建设要持久攻坚,抓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等工程,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二期前期工作,加快实施西宁、海东南北山绿化工程,筑牢“一屏两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突出项目前期和多元化投资两大关键。

  推动西宁经昌都至昆明和格尔木至成都铁路、青海湖和久治机场、西宁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争取中央投资增幅高于全国预算投资增幅,探索组建若干透明规范、可持续的投资开发公司,以PPP模式集中推出一批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示范项目。

  (二)抓三农、上水平,大力促进增产增效增收。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综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和竞争力,力争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

  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

  加快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加快发展循环农牧业,围绕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区,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树立高原绿色有机品牌,从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上拓展增值增效空间,争取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50%,努力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

  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

  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建设和质量提升行动,实施集中连片温室改造提升等项目,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力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

  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

  扩大规范农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范围。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供销社和农垦等改革试点。

  (三)稳增长、调结构,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生态保护倒逼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升级,以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升质量。

  把稳增长作为当务之急,重点支持500户规上工业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完成工业投资8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0%和8%。突出抓好100个重大技术进步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争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铝镁合金等项目投产运营,实施锂电产业扩能提升、装备制造和轻工业发展、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关键技术突破等四大工程,推动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效,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能力提高到80%。优化实施地质找矿行动,力争资源能源保障水平有新提高。

  力推服务业提速发展、创新业态。

  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坚持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与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一批景区提档升级,开发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和冬春旅游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自驾游行动,争取实现旅游人次增长10%、总收入增长18%。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融资租赁、节能服务等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力争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建成运营。推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养老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6大领域消费工程,让大众消费汇小溪成大河,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力推园区经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

  加快打造15个重大产业基地。推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快实施循环化改造项目。加强海东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鼓励有条件的县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和生产性服务平台,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力推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培育品牌。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争取新增成长型小微企业1000户以上,新培育规上企业50户。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力争到位资金增长10%。

  2015,紧扣目标十项举措攻坚克难

  (四)当先行、做示范,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快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

  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的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西宁市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煤改气,西宁、海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继续保持在70%以上。

  深入开展“家园美化”行动,重点在三江源地区、铁路沿线、国省干道、旅游景区、主要乡镇所在地整体推进,提高乡村连片整治覆盖率。

  抓紧木里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矿坑和渣山治理、植被和湿地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实施清洁水行动,巩固提高湟水河治理成果,开展重点企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今年所有县城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编制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要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型重点示范工程。

  在东部地区,抓紧谋划实施一批环保产业项目,努力创造竞争新优势。

  在柴达木地区,着力推动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耦合发展。

  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积极推动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工作,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生态品牌。

  构筑生态文明制度新体系。

  健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政策和产业准入目录。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县域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试点,强化生态保护属地责任。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力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全面启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工作,争取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实施范围,开展青海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充分利用青海生态品牌的放大效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屏障,让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五)抓统筹、促均衡,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规划对城镇化的引导调控作用。

  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超过50%,让全省一半以上人口在城镇安居乐业。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推动西宁、海东城镇地下综合管廊试点。

  提升城镇建设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

  支持西宁市充分利用南北高速环线,构建内网外环的交通新格局,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政策,有序推动进城农牧民市民化,让他们生活得更踏实、更舒心。

  加快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在交通沿线和人口集中地区再建设16个“美丽城镇”。以新建300个“美丽乡村”为载体,统筹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住房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惠民、农牧民素质提升等工程,促进田园风光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

  推进区域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

  重点打造东部城市群增长极,支持西宁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新片区开发,加快海东核心片区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加快柴达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环湖地区特色发展,打造绿色精品小城镇。推进青南地区平安与振兴,巩固玉树灾后重建成果,实现生态和生计共赢。  

  (六)补短板、促公平,加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大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加快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巩固“两基”成果,以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为重点,继续改善农牧区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切实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全面推进新一轮医改综合试点,突出抓好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项重点任务,推动医改向提升质量、巩固完善、健全机制转变。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实施一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加大省和市州级医疗机构建设力度,优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进一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推进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确保惠民生育政策落到实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

  以创新和人才推动科技进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123”“1020”等科技支撑工程,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快建成光伏产业、锂镁材料、特色生物资源等工程研发中心,实施集中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引导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实施“昆仑英才”计划,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

  促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

  推进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热贡和格萨尔(果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建成省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文化产业增长12%。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依法推进社会治理。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法律七进”活动,提高全民守法意识。深入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加强社区网格化、法治化治理,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预防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七)保基本、兜底线,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今年继续集中75%左右的财力,优先安排基本民生项目,提高20项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再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八)抓关键、求精准,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力争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平均增速,全年减贫20万人,全面完成“十二五”减贫目标。

  拓宽产业扶贫之路。

  围绕扶贫重点产业,扩大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区试点规模,做优做强扶贫产业。抓好生态扶贫工程,完善金融扶贫政策,继续实施光伏扶贫和旅游扶贫,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努力在产业富民上取得新进展。

  强化区域攻坚和精准扶贫。

  坚持以东部干旱山区、青甘川交界地区等特殊类型扶贫工作为重点,统筹实施一批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项目。加强产业带动和综合治理,突出精准识别,真正做到项目资金、驻村帮扶到村到户。对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地区,尊重群众意愿,采取多种形式,稳妥推进易地搬迁,不断改善生存发展环境。

  更加注重智力扶贫。

  实施职业教育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完成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2.5万人。

  (九)抓机遇、强支撑,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认真做好收入组织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增长10%以上,发行地方债券规模适度增长,继续做大财力总量,优化支出结构,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加大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支持力度。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预算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大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改革财政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努力实现财政从直接投入为主向间接扶持转变。推进税制改革,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任务。完善省对下财政体制,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着力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金融创新发展。

  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力争各类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0%,金融资源投向重点产业园区、中小微企业、三农三牧、扶贫开发的增速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 

  (十)抓改革、促开放,不断激发创新和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进简政放权。继续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切实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对应当放给企业的权力松开手、不截留。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切实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向东和向西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以西宁、海东、格尔木等城市为支撑,按照“五通”要求,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形成“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开放新格局。打造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周边省区航空、铁路、公路有效对接的现代交通网络,与沿海沿江地区加强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建成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继续举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圆桌会议,充分利用各种重大经贸文化平台,全力扩大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2%。

  青海发展条件差,制约因素多,必须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让青海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使大美青海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聚集人才、投资兴业的热土。

  编制“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将动员各方面力量,集中各方面智慧,科学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青海总体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今年将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办事,推行政务公开,强化监督问责,推进廉政勤政,竭尽全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将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认真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如既往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青海正处在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创新,开拓奋进,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