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科技创新为青海经济提质增效注入动力

01.04.2015  11:58

  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省经济稳定发展和“三区”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仅去年一年,就取得科技成果402项,增长20%,累计实现产值216.4亿元,利润32.1亿元,出口创汇1.9亿元;申请专利1534件,增长39.58%,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789件,增长23.47%;技术交易额达到35.43亿元,增长31.76%。青海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同比增长29.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创新驱动

  2013年底,位于我省共和县光伏发电园区内的世界最大规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龙羊峡水光互补32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正式启动并网运行,这是我省在新能源领域,利用水光互补性发电,从电源端解决了光伏发电稳定性差的问题。相当于增加了1台龙羊峡水电站发电机组,大幅度优化和提高了青海光伏发电并网能力。

  近年来,省科技厅坚持把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科技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针对政府职能转变,为更好地适应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改革发展形势需要,完成了省科技部门机关内部机构及职能调整,进一步优化科技部门职能,加强科技重大事项统筹,提高科技管理效率;进一步优化了科技计划体系,使科技计划体系更加注重与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注重产学研联合创新,注重科技与经济以及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改革后的计划体系充分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启动开展了科技报告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制定了《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使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显著。2014年争取国家部委科技计划立项145项,资助2.04亿元。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383项,财政资助经费3.96亿元,总投资111.75亿,实现利税358.55亿,项目实施后预计形成423项专利,预计形成新增产值284.56亿元。全年完成科技计划项目124项,总投资18.62亿元,其中科技财政资助6607.57万元,申请专利100项,已获专利授权51件,实现新增产值85.71亿元,新增利税13.43亿。

   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我省组织实施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123”科技支撑工程和发展生态农牧业的“1020”重大科技支撑工程,重点解决了一批制约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4年我省组织实施“123”项目46项,总投资88.38亿元,资助经费2.57亿元,引导企业科技投入24.52亿元,带动企业建设投入61.88亿元,项目完成后预计形成产值185.75亿元。“1020”科技支撑工程共组织实施项目63项,总投资8.2亿元,资助经费8554万元,资助额度同比增长68.1%。预计形成年新增产值32.17亿元,申请国家专利45项,制定技术标准142项。这些项目的组织实施,为突破技术瓶颈,部署创新链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步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在新材料领域,成功研发出新型镁基锂电池生产技术,其电池产品能在正负40℃的极端温度条件下正常工作,为提升青海锂电池产业的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攻克了2-6英寸蓝宝石晶体生产技术,建成年产1140吨2-6英寸蓝宝石晶体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的空白。

  在盐湖化工领域,自主研发冷结晶-正浮选生产氯化钾新工艺,建成了年产量已达到53万吨示范装置,产品回收率由原来的56.76%提高到60.52%;研制了新型氯化钾浮选药剂和硫酸镁浮选药剂,建成年产48万吨目前国内同行业中唯一可同时生产硫酸钾、结晶钾镁肥、氯化钾、氯化钾镁肥四种产品的钾肥产业化生产示范线,使我省冷湖地区成为继新疆罗布泊百万吨硫酸钾之后,又一个具备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盐湖硫酸钾生产基地。

  在特色生物领域,在地黄中提取纯化梓醇项目获得国家新药创制重大计划支持,有望成为青海自主研发的治疗糖尿病的国家一类新药。

  在高原特色农牧业领域,通过“三系”配套技术选育的12个系列青杂油菜品种,已覆盖到全国80%的春油菜区,并已走出国门推广到蒙古、俄罗斯等国,使青海成为春油菜制繁种基地;禾豆混播、青贮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牧草饲料蛋白质含量大幅度提高,有效带动了全省草产业迅猛发展。

  在生态保护领域,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培育一批草地早熟禾等适宜草种,并示范推广30万亩,彻底破解了三江源地区“黑土滩”治理难题;针对祁连山区突出的生态退化问题,首次筛选出祁连山区适宜草种6种,建立了生态修复示范区4.5万亩,为祁连山区天然草地保护与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

   创新驱动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全省新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组建了青海省光伏、低温锂离子电池、锌溴液流电池、锂离子正极材料、高纯氧化铝材料、锑锰矿选冶、改性沥青等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联合省内外的科技力量共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青海光伏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把青海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奠定了基础。建成第一家国家大学科技园-青海大学国家科技园。针对制约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出资设立规模达1亿元的“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吸引了全国67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1000余名优秀专家学者积极申请在盐湖化工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以省财政1亿元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为科技股权投资母基金,引导设立的3只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4亿元,已对30家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辅导,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和大学生创业担保发放贷款5427万元,科技与金融结合成果初显。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全省科技发展工作,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评价机制,加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创新型青海建设和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提供坚强科技支撑。(王玉娟)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