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着力筑牢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30.06.2015  10:57

  我省紧紧围绕“三基”建设,提升执政水平的要求,眼睛盯紧基层、精力倾注基层,力量沉到基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夯实责任;倒排序、抓末尾,整顿后进;定规矩、明职责,轮流坐班;讲民主、重程序,抓好换届;强投入、提待遇,强化保障,着力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  着力推进基层党建项目化

  制定《关于建立州县乡党委书记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的意见》《部门党委(党组)书记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全面落实“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形成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组织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助配合,乡镇党委指导,村党支部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今年以来,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进项目化党建,从“抓基层、打基础,解难题、求突破”入手,年初申报立项、年中督促落实、年底考核评估,建立起“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为项目负责人,通过书记“选题破难点”、组织部长“领题抓重点”,切实把党建工作的“软任务”量化为“硬指标”,8个市(州)、46个县(市、区)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长、366个乡镇、8个党(工)委书记已全部领题立项,组织实施。

   坚持倒排序、抓末尾  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今年初,对所有村级党组织综合衡量,进行倒排,梳理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清单”262个。在逐一分析、综合研判的基础上,瞄准问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分类施策,持续整顿,强化帮扶,“扶上马送一程”,努力走出整顿—滑坡—再整顿的怪圈。从省、市、县机关和乡镇党委政府选派225名优秀干部任“第一书记”,重点解决班子软弱、无人干事问题。部署开展“入乡驻村”帮扶活动,选派5189名干部进驻217个藏区乡镇和634个问题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开展帮扶,省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17亿元为每个村落实50万元帮扶资金,重点解决村党组织经济薄弱、无钱办事问题,软弱涣散状况普遍得到显著改变。

   坚持定规矩、明职责    着力推行村干部坐班制度

  《关于在全省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全面推行坐班制办公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使全省所有行政村“两委”班子成员均实行轮流坐班制,方便群众办事并提供村级事务全程代办和协办服务。各乡镇党委制定了坐班、轮班人员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将村“两委”班子成员坐班、轮班办公情况列入村干部绩效考核内容,作为村干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培训考核、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坐班制实行半年多来,村干部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3万多件,不仅节省了群众时间,而且降低了群众办事成本,减轻了群众负担,真正实现了有事靠干部,办事不出村。

   坚持讲民主重程序    着力提升村级换届质量效益

  利用三个多月时间,集中圆满完成了全省村级换届选举任务,呈现出党员群众关注度高、换届选举满意率高、班子整体结构明显改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两高两明显”特点。全省4143个行政村和439个社区共选举产生村“两委”成员38773名;选举产生社区“两委”成员5093名。各地利用报刊、电视、党建网站、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手机短信等平台,采取发放宣传手册、《致党员群众的一封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换届选举政策法规、候选人资格条件、程序步骤的宣传力度。通过换届,一大批符合“三有三带”(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能带来希望;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能带领发展;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能带出和谐)要求的优秀党员和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村党组织委员和村委会成员中“三有三带”型人才各有6508名和9916名,分别占总数的40.3%和43.8%,较上届提高8.3和14个百分点。17248名致富带头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转军人、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

   坚持强投入、提待遇    着力强化基层基础保障

  制定出台《关于财政支持基层组织建设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从2013年起,将村运转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个村3.5—4万元。按农牧民党员人均50元的标准,将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积极推进基层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整合资金1.58亿元,对全省319个村(社区)办公场所改造升级,推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室多用”,提升使用效益,努力实现干部办公、村民议事、党员活动、群众娱乐、便民服务五大功能。从2015年起,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报酬提高到上年度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平均达到1.4万元,并建立了动态增长机制,充分调动了村“两委”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卸任村干部和农牧区“三老”人员生活补助制度,逐步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贴标准,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

   重温信仰,凝聚前行的力量

  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94岁生日。建党节里,我们回望过往的光荣,也是为了重温信仰,凝聚前行的力量。

  94年前的那个夏天,一批追逐理想的人,以天下为己任,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立誓要唤醒这个沉睡已久的古老国度。94年筚路蓝缕,94年风雨兼程,这期间,多少生命已经逝去,惟独不曾褪去的是信仰的鲜红底色,后人对于历史的敬畏之心。因为这种信仰,共产党员成为了“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因为这种信仰,1927年时一支微不足道的队伍,22年后成为百万雄师,势如破竹,建立了新中国;因为这种信仰,我们走过历史上每一段艰难时光,虽有曲折,却终能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

  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承前启后者。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今日之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任重道远。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更应该坚定信仰,于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抵御诱惑,砥砺奋进。

  重温信仰,应该认真学习,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青海地域广、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本领,才能解决这些“拦路虎”、“绊脚石”。为此,党员干部应头脑清醒,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破解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重温信仰,应该恪守“三严三实”要求。作风建设无尽期,正风肃纪永远在路上。践行、恪守“三严三实”,党员干部应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律,拧紧拒腐防变的“安全阀”,使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偏向、不脱轨,更好地为群众谋实事、创实业。

  邓小平曾经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建党节里,让我们重温信仰,凝聚力量,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

   先锋足印    不怕“麻烦”的尕吾

  信访办主任也好,清欠办副主任也罢,谁都知道,都是不好干的活儿。可是尕吾却把这些处处都是“麻烦”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解决处理的问题,不仅老百姓服,同事也服,这样的韧性源自于在尕吾心中始终有个不变的信念:群众利益无小事。

  在称多,不论是当地老百姓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很多人都知道县信访办有个一心一意给老百姓办事的主任叫尕吾,没架子,水平高。灾后重建期间,县城拆迁清虚工作很“麻烦”,尕吾被紧急调往拆迁清虚工作组蹲点监督管理。他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所需的知识,和同事们挨家挨户找居民“谈心”,仅一个多月,他所在的工作组在全县五个责任片区中第一个做通了片区所有住户的思想工作,片区住户一致同意拆迁政策。

  除此之外,最“麻烦”的就是各种在重建工程中出现的劳务纠纷、经济纠纷、工伤纠纷等。照理说,清欠农民工工资的活儿不归信访办管,可是农民工找到了信访办,尕吾又觉得不能不管,索性他主动担起称多县农民工工资清欠办副主任的担子,一边处理原有的信访案件,一边参与调解矛盾纠纷。同事们早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尕吾办公室的灯彻夜通明;他们也早已记不清,不知有多少次熬红双眼的尕吾认真接待着上访群众;他们更记不清尕吾说过多少次:“上访群众不容易,能免的地方都给免。”所以,在办公室经费极为紧张的前提下,他们为上访人员提供了包括复印证件、填写材料、赴实地调查等全部免费的服务。

  尕吾总说:“尽管信访工作繁复琐碎,但它却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我真诚为百姓办事,只求无愧于心。”(王宥力)

   敢说敢干的王万平

  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的老老少少都记得,两年前的那个夏天,却藏村的特困群众和“空巢”老人住进了“新家”,条件还不错,相互能照应,解决了“空巢”老人无人照顾、贫困老人无钱养老、留守老人缺乏日常生活起居照料等现实困难。这些“幸福”的背后,大家都念叨一个人——东川镇党委书记王万平。

  四十出头的土族汉子王万平留给乡亲们的印象就是胆大心细、敢说敢干。“建特困群众集中安置中心”“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养殖”,这些都是王万平的点子。

  大家都知道,却藏村投资42万元占地920平方米的特困群众集中安置中心从前期调研,到规划设计,到动工开建,哪个环节也没少了王万平,他既是“设计员”“指导员”,也是“监理员”和“施工员”,可谁也没听他说过累。直到中心建好,当看到入住群众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他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觉得半年来的辛苦值了!

  幸福生活的元素当然少不了让群众增收致富。细心的他根据东川镇的优势,依托扶贫开发产业扶持项目,建成了东川老干绿色蔬菜种植基地,既让农户增收,又让年轻人有了“工作”。同时,他还在东川镇建成了全县首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探索出以专业合作社为经营基础,困难农户劳力入股、集中养殖、分户管理的一种崭新途径,形成了农区养殖业的“东川模式”。(王宥力)

   “拼命”三郎韦安祥

  说起韦安祥,青海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谁不知道,那可是全公司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与三公司的缘分不得不说是韦安祥“临危受命”,2005年他到第三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担任一把手时,三公司累计亏损达1.08亿元。“就是把命豁出去也要把三公司带出困境。”这是韦安祥的承诺。以后的日子,人们看到的就是他四处奔波、忘我工作的身影。仅仅一年的时间,三公司历史盈亏账本开始改写,截止到2013年底累计实现利润1.8亿元。

  韦安祥带领三公司员工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高标准、严要求给员工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铁汉子也柔情,当玉树遭受创伤,是他第一时间组织工程救援队最早赶赴灾区,组织大家献爱心;当职工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办法积极地解决;谁家婚丧嫁娶生孩子,他能帮就帮,处处关心……

  公司的事儿是事儿,职工的事儿也是事儿,唯独自己的事儿他很少放在心上。2006年7月,韦安祥忍着病痛赶赴陕西工地,临走时吃了两片止疼片。可是还没把整个工地跑完,却倒在了地上。医院的检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韦安祥患了唇癌,这是初期症状非常明显的癌症,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隐瞒了所有的人。手术苏醒后,由于不能说话,他就叫妻子扶着他颤颤巍巍地在纸上吃力地写着:他要了解工作情况、他要了解一个快出标工程的标书准备情况……此情此景,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大家含着泪水告诉他:“经理你放心,一切都很好!”这时,他的眼睛里流露出高兴的神情。术后仅20多天,他就出院了,又一头扎进紧张的工作中。业主、监理都被感动了,总监紧紧握住他的手动情地说:“有你这样的拼命三郎,三公司没理由不打翻身仗!”(王宥力)

   一心为民的曹继财

  “当书记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就没意思。要当就要当好,就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好事。”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口子村党支部书记曹继财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胃癌晚期的病人,但这个52岁的普通农民却用一腔热情带着全村百姓植树造林、硬化村庄道路、铺设人饮管道、修筑灌溉渠道,致力于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乡亲们忘不了,村里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批下来的时候,曹继财拖着病怏怏的身体起早贪黑待在工地上;为全村争取道路硬化项目是在他刚做完胃癌手术不久;为保证村道硬化工程的质量,各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还四处奔波联系扶持资金和扶持项目,最终为道路硬化的每户村民减轻了500元的负担。这期间,他的病情再次恶化。第一次手术后剩余的胃又被切除了一部分。

  在村民心里,曹继财就是他们的主心骨。杨成盛家拿到了低保,还享受了危旧房改造项目,也是在曹继财的帮助下,儿子顺利进入大学;杨满新、杨良新生活有了困难,曹继财帮他们争取生活补助和日常用品……现在,曹继财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能通上公交车,建起自己的健身文化广场。

  “曹书记为了我们心血没少费。”曹继财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备耕春播时,他不能下床,群众农资贷款贷不上怎么办、种子和化肥储备不足怎么办,他心急如焚。他让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去走访,了解困难并协调帮助解决,还让妻子用轮椅推着他去田间地头,看到乡亲们没有因为种子、化肥储备问题而影响春耕时,他欣慰地笑了。

  现在,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而且很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了他。对此,他无怨无悔。(王宥力)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