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城:沉寂中的辉煌

15.12.2017  09:54

  青海新闻网讯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我为祖国献石油》,是一首唱响于20世纪50年代的歌曲,其气壮山河,撼人心魄,每当听到它,依然会感到热血沸腾,荡气回肠。这首歌伴随着共和国第一代石油工人沸腾的年华,最终演变成一种明亮的时代符号,在这个符号中,蕴涵着年轻共和国石油奠基者们浪漫的情怀、无私的奉献、高尚的思想品格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首歌曲,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投身到国家建设的热潮中。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一穷二白,那一时期,中国的成品油基本全部依赖进口,且石油制品极度短缺,严重制约着年轻共和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时,很多国外的地质学家在对中国国土进行了系统考察后得出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结论—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基本不会蕴藏石油。为了打破神话与垄断,20世纪50年代,一群地质学家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走向荒原,为探测石油储量,他们在艰苦的岁月里克服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满怀豪情壮志,立志为祖国找到建设急需的石油。

  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以北,面积约17000平方公里,海拔约2800米,境内地形复杂,东北高,西南低,形成山地、丘陵、戈壁、沙漠、盐泽、湖泊为主的特征,因而气候寒冷干燥,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就是在这片干旱的不毛之地的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1955年,地质部西北地质局632地质队首批队员进入盆地开展油气地质勘查工作,约30多名队员带着沉重的装备,跋山涉水,穿越茫茫戈壁荒原,来到了冷湖地区的赛什腾山脚下,在这片远古和地球化石的自然展现地— —戈壁荒原上寻找石油。起初,他们在一个淡水湖边落脚,湖水能够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工作用水,高原湖泊中的水大多清凉冰冷,游走的蒙古族牧人发现它后称之为“昆特依”,汉语就是冷湖。

  地质队员们在这里安营扎寨,经过初期的勘查之后,他们发现这一地区有成片的含油沉积带,经勘探钻探,终于在1958年9月13日钻出了第一口高产油井— —“地中四井”日喷原油大约800吨,这口井的诞生,为石油极度贫乏的年轻共和国带来了新能源的曙光。从此冷湖不再冰冷,冷湖在石油工人的热情下沸腾起来了,它也从一个无人知晓的不毛之地,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石油城,石油城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了3万余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现代化基地已经诞生。旧基地,在完成了它光荣的使命后,在时光的积淀中成为一段辉煌历史。昔日雪山环绕下的石油城,戈壁滩的风亘古不变地从这里吹过,不时扬起风沙,呜咽中,一座废弃的城郭— —“冷湖油矿”的影子永远被定格在影像资料中。在废墟中,道路、宿舍、商店、礼堂依稀可辨,它们在晨光中,在夕阳下,向茫茫戈壁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在废弃驻地不远处,陡然耸立着一座纪念碑,这里是400多名石油工人长眠之地,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在人们的视觉中,废墟代表着衰落破败,是文明社会丢弃的东西,会被新的事物所取代。冷湖这片土地,从繁华到凋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其说是衰败,不如说是升华,一座现代化石油基地在敦煌的建成,意味着冷湖的升华— —技术的升华,管理的升华,人才队伍的升华以及整个行业的升华。不变的只有永远种植在石油人心中的那种无私奉献和拼搏精神,它既是上一代人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更代表着新一代石油人面向未来的开拓进取精神。

  影像的魅力在于摄影人能通过眼下残缺的事实去还原一个逝去的完整时代,那个时代的一部分代表着历史。人们能通过残缺不全的影像记叙,用心去还原过去,用情感去回忆过去,这种摄影手法甚至超出了人们直面完整事物。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完整的事物,我们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想象空间和思想延伸的自留地。事实上,在沉寂中,影像更能很好地向人们讲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这组影像告诉我们,要珍惜那些人,那些事,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人们不朽的精神。因为那个时代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才能有幸经历一次,且永远都不会重现,更不会被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