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实现“两年完成试点”目标

24.05.2017  06:03
          作为我省的“天字号”工程,作为推进我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去年以来,面对艰巨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我省集中力量探索创新、攻坚克难,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勇于跳起来摘桃子,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项目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取得了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成效和突破性进展。

  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生态保护合力明显增强、管理水平有序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提高、名片形象日益彰显,夯实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三江源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成功之路。

  对于一年来的成效,中央领导多次作出专门指示,国家有关部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基层群众交手称赞,并普遍反映,体制试点中创新探索出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是他们最为感动、感激、感恩的重大生态民生举措。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是要义,加强组织领导是根本,强化顶层设计是前提,增加资金投入是保障,引导群众参与是基础——在实践中,也逐步积累和形成了一些有益经验。

  按照“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十年形成保护典范”的工作目标,今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两年完成试点”的关键一年。

  确保“两年完成试点”,必须在保护生态上求实效。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开工建设标志性建筑、保护站(点)、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信息化能力和乡村公路建设六大类项目,持续保护好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等源头地区的生态系统。

  确保“两年完成试点”,必须在创新机制上求实效。由管委会负责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特许经营、社会参与和宣传推介等职责,公园范围内的乡镇增加具体组织管理职责,行政村设立若干生态保护组,力争形成纵横“一张网”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

  确保“两年完成试点”,必须在实现共赢上求实效。全面落实园区“一户一岗”,建立牧民生态保护业绩与收入挂钩的机制,探索将草原承包经营转为园区特许经营,发展新型合作经济,推动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