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357”党建模式下的“社区家”

11.12.2018  11:00

  

  青海新闻网讯 冬日一场大雪过后,海西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就变成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顶着凛冽的寒风,记者一行来到人民路社区,此刻办公楼前,社区主任李应敏正带领工作人员、居民扫雪,扫堆、铲走,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李主任,这么早?”

  李应敏抬头一看笑了,边摘下冒着热气的口罩边迎上来,“趁着雪还没冻硬,大家早早出门来扫出一条路,这样来来回回走就方便多了。”

  李应敏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公益活动,在人民路社区,根本不用提前通知安排,谁有空就会自发参与。“人民路社区居民的觉悟真是高!”听到这里,记者不由竖起了大拇指。

  “咱们社区就是一个家,这都不算事儿。”李应敏把手一挥,“我们探索的‘357’党建模式打造‘规范、满意、温馨社区’,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辛勤付出。”

  原来,柴旦镇人民路社区有居民1364户,人口3832人,名副其实的大社区,人多事杂。近年来,随着柴旦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如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社区为民服务水平,成为摆在社区党支部面前的头等大事。

  “我们不断探索社区党建新的服务载体,建立了‘357’党建模式,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全力建设‘规范、满意、温馨社区’,让居民享受社区家的温暖,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拉近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357’党建模式的‘3’即狠抓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建设规范社区;‘5’即实施便民利民工程、帮扶救助工程、就业服务工程、支部联建工程和矛盾调解工程,建设满意社区;‘7’即诚心待人、真心为民、关心老弱、倾心助残、耐心疏导、虚心接受、暖心亲民,建设温馨社区。”李应敏边介绍边将记者引到社区办公室找党支部书记冯燕,“冯书记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

  正在电脑前忙碌的冯燕热情地站起来:“我们这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党员活动室、爱心课堂、妇女维权站、综治工作站、图书阅览室等一应俱全,可以说充分发挥了阵地聚焦、辐射、带动作用,为社区党员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高质的服务。你们看,这棵民族团结之树的设计是不是很有创意?它寓意社区各项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也代表了党建工作就是一棵大树,为这个社区家遮风挡雨的初心。”冯燕颇有感触地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社区党支部紧紧围绕为民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设立志愿服务岗,为后备干部量身设计服务岗位,直接服务群众,磨炼意志,增强本领。同时建立了志愿服务队伍,随时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并建立岗位职责类、议事决策类、信息公开类、学习研究类和为民服务类5类27项制度,探索党组织“堡垒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建设与考评,实现社区科学化管理。

  “我们会定期更新,向居民宣传党的精神,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冯燕领着记者来到社区宣传栏前,宣传栏里是各类知识问答和一期期社区报刊,“社区每个月都会开展系列活动。今年母亲节的时候,我们收集了柴旦新老照片对比,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居民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和现在的美好生活。”

  “请让我来帮助您……”一整面由一个大大的红心包围着的五彩缤纷的“微心愿”许愿墙吸引了记者,这是人民路社区党支部与大柴旦行委经发局党支部、民政局党支部、组宣部党支部等6个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引导联建支部党员点亮微心愿争做圆梦人。活动开展至今,已有640余个社区群众“微心愿”在这里点亮,共计价值9000多元。

  “你们感觉这个小区怎么样?”冯燕又将记者带到所辖惠民小区,她告诉记者,这个小区占地大、住户多,过去脏、乱、差,社区有针对性地做了一系列整治,还修建了停车棚、爱心座椅等基础设施,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定期为居民义诊、普查筛查、政策宣讲等,社区还为小学生提供托管服务……从“微心愿”到“听民忧、解民愁”,目前社区征集到的126条群众建议已经解决了123条,完成率98%。

  “感谢社区的帮助,我现在住着廉租房,有一份工作,生活也是有滋有味的。我们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各方面都特别好,我觉得只要自己肯干,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刚和大家一起扫雪的郭智琳收拾好工具准备上班,她告诉记者,自己早年下岗,一个人带着读书的女儿过得很艰辛。社区特地为下岗待业人员建立了“一表一册”,还与行委就业局达成协议,及时发布社会用工信息和相关技能培训,郭智琳因此实现了再就业,而人民路社区帮助过像她这样再就业的就有29人。

  特殊的群体,特别的关爱。“来,看看我们的‘残疾人之家’。”跟随冯燕的脚步,记者看到“残疾人之家”里摆满了崭新的康复设备。旁边一位中年妇女埋头做针线活,望着记者询问的目光,心灵手巧的郭守菊有一肚子的话要说——社区党员干部“一对一”结亲定期走访、调查了解,准确掌握了每一个困难群众的基本状况,像每年助残日等纪念日,都会登门入户为残疾朋友送去助残设备和生活用品。就拿郭守菊来说,由于腿脚不方便,社区特地安排她在免费开放的“残疾人之家”工作,引导残疾朋友作康复训练,积极面对生活。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鼓励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开展医疗服务、关心老人、关爱残疾朋友、法律援助、卫生整治等各项服务活动,郭守菊成为了其中一员。擅长针线活儿的她义务帮大家做做裤边、换换拉链、改改衣服……“在社区,我得到帮助的同时能够帮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觉得特别满足。我会一直坚持下去。”郭守菊的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燕儿,赶快赶快,你这刚离开一会儿,找你的人都要把办公室门敲烂了!”这时,风风火火的李应敏大跨步走进来截住了冯燕。

  “这社区工作就跟一个家是一样一样的,俩字——事多。不过我们忙在其中,乐在其中!”冯燕笑着向记者解释道,“下一步,我们计划构建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社会公益、文化体育和经济服务‘六位一体’的城市党建新模式,推进党建工作新格局,努力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明年社区就要改造办事服务大厅,到时候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代办服务,居民办事最多跑一趟。明年也将迎来建国70周年,我们正在想点子,活动要开展得丰富多彩有新意,吸引全社区的居民都来积极参与,全身心感受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欢迎你们再来。”冯燕和李应敏在不停地为“社区家”的美好未来打算着……

  这个家,当得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大柴旦行委柴旦镇人民路社区的“357”党建模式,打造规范、满意、温馨社区,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彰显了“社区家”的鲜活魅力。

  这个家,怎么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把社区当成家,才能把基层党建工作干好。人民路社区工作人员永远热情洋溢的笑脸,永远停不下来的脚步,点点滴滴都凝聚着为民服务的真心实意,正是这份用心,他们探索出了既有家的亲近、更有家的温馨的“357”党建模式。狠抓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社区管理日趋规范;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实施一系列工作便民利民工程、帮扶救助工程、就业服务工程等,社区满意度不断提升。特别是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在自身沐浴阳光的同时,又去温暖更多人。人民路社区由此成为有需必应、有难必帮,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不是一家、胜似一家的“社区家”。他们以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让党员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让党支部成为战斗的堡垒,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党组织的力量。

  把实事做到居民心里,把幸福写在居民脸上。在社区这个小舞台,实现了大作为。这个家,当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