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活动咋就变了味

09.10.2015  11:50

   “目的性太强了”,“这种志愿者活动我们有点接受不了”。近日有社区工作者给晚报社区记者反映,一些社区志愿者在参加活动前会问组织者是不是有纪念品、有没有好处等,让志愿者服务变了味。

  志愿服务“变了味”

  志愿者,顾名思义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目前西宁市150多个社区都有党员志愿者、妇女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等等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能有效地帮助社区更好地做好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工作。但是据记者从部分社区了解到,随着社区在各方面工作的不断发展,日常的慰问、环保等活动也在随之增加,一些志愿者在参加过几次志愿活动后,再接到类似的活动通知时,会直接或者间接问有没有什么“好处”,还有的志愿者根据“好处”的大小才决定“有没有时间参加”,让原本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的志愿服务变了味。

  志愿者需要有“志愿”

  在采访中,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志愿者服务本身就是自愿、无偿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但是一些志愿者,像退休职工、老党员,由于身体原因或者已经迁到外地居住的,就不能参加志愿活动。一些在职干部、党员志愿者由于受到工作时间限制,也不可能每次都能来参加志愿活动,青少年志愿者又是以学习为主,所以每次的志愿者活动基本上都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完成。社区作为最基层的志愿者活动组织者,会在一些节庆活动时,力所能及地为志愿者提供一些像毛巾、洗化用品等小的纪念品,这也是考虑到志愿者们放弃休息时间,冒着风吹、雨淋、日晒,积极帮助社区开展工作,社区只能以此来表达谢意,然而这种好意,却让一部分志愿者有了参加志愿活动就一定会有“好处”的想法。同时,有些志愿者认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参加活动有一定的“好处”是应该的,否则谁会愿意参加?

  社区急盼大学生来帮忙

  “我们社区很需要年轻人、有一技之长的人来开展志愿服务。”一些社区主任这样对记者说。社区人手少,现在一些活动只能拉上一些离退休的老年志愿者来帮忙。“要是能来一些大学生就好了,因为他们更有知识和能力服务居民。”对于参加志愿活动就一定要“好处”的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也表示很无奈,一方面,社区工作经费有限,不可能每次组织志愿者活动都给大家发“纪念品”;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有限,一些工作还得依靠志愿者来帮助完成。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也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希望志愿者能真正承担起志愿者工作,不要让这种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的工作在物质的影响下走样、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