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邻里:好邻居十年如一日帮助贫困母子

10.07.2014  09:20

  青海新闻网讯 李玉花,丈夫离世,82岁的她和身残的儿子住在一起。陈福海,青海火电工程公司退休员工。一个住在小区6号楼,一个住在12号楼,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却因为人间大爱联系在了一起。在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毛胜寺社区,好邻居助邻多年的感人事迹传为佳话。

   家庭变故,独自撑起一个家

  年轻时李玉花没有工作,家庭的经济来源全都落在丈夫身上,李玉花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虽说日子紧紧巴巴,但一家人过得融洽幸福。后来,家里相继发生变故:2001年李玉花的二女儿不幸去世;儿子遭遇车祸,落下终身残疾;2004年李玉花的丈夫也患病去世。

  “大女儿的丈夫身患重病,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治病上,她也很困难。”想想丈夫去世后的十年时间,李玉花泣不成声。这十年她和儿子一起生活,为了维持生活和还债,她长年靠捡拾饮料瓶为生,独自撑起一个家。儿子任铭来文化程度不高,身体残疾的他也出去打工。

   “代办外事”好邻居毫无怨言

  今年55岁的陈福海与李老太的老伴以前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当年二十出头的他初出茅庐,很多事情还得请教李老太的老伴,李老太的老伴也像师傅一样耐心地帮助他、教导他,在他心里,李老太的老伴就是他进入社会后的第一位启蒙老师。2004年李玉花的老伴去世,陈福海看到母子俩无依无靠,主动承包了李老太老伴的后事,跑前跑后,送走了逝者。

  “他们家里这么困难,作为邻居,应该帮助他们。”陈福海说,家里人也很支持他帮助李老太母子俩。前段时间,李老太说自己岁数大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五十多平方米的房子过户给儿子。这事落在了陈福海的身上。为了办好房产证的事情,他一趟趟往返于房产局、社区、民政局等部门之间,经过两个多月,今年5月份终于将老太太的心愿完成。

  “李姨家实在困难,我就想着去社区帮她申请低保。”陈福海这头刚忙完房产过户的事情,那边又马不停蹄地帮着申请低保。毛胜寺社区负责人代素英说:“如果哪个认证环节出现了问题,还要反复再跑几趟,但陈师傅毫无怨言,把这母子俩当成自己的家人。”

  领低保金、交暖气水电费……李老太家的外部事务几乎全由陈福海代办,“帮助困难家庭,我觉得很快乐和踏实。”陈福海说,久而久之,只要他到银行,人们都知道他是帮李老太家的忙。

    “他的恩情,我们无以为报”

  “哥哥对我们照顾有加,事无巨细。”任铭来感激地说。陈福海今年退休了,他几乎每天都给李老太打电话嘘寒问暖。最让李老太母子俩感动的是,作为工薪阶层的陈福海并不富裕,但他时不时会送来生活费,让母子俩生活得好一些。

  有一次,任铭来给陈福海买了两包烟,希望他收下,可是陈福海说什么也不肯要。“看到哥哥这么辛苦地操心我们家里的事,我和母亲给他买东西表示感谢,可是哥哥说什么也不肯要。”任铭来说,他对陈福海很信任,有什么知心话都跟陈福海讲,他一直都亲切地称陈福海为哥哥。

  “他的恩情,我们真的无以为报。”说起这些年陈福海对他们母子俩的帮助,李老太和任铭来都哽咽了。

   短评:远亲不如近邻

  西宁市民陈福海长期帮助贫困邻居,毫无怨言,这个故事让人不胜感慨。

  大家互相串门,邻里之间谁有困难都拉帮一把,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邻里间的感情和友谊得到增进,打破长期以来都市人之间的隔阂,形成社区和谐、邻里互助的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西宁许多社区发起旨在改善邻里关系的公益活动,拉近了社区与居民间的距离,也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在社区与居民之间、邻居与邻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建设和谐社区夯实基础。

  每个人都有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所以说远亲不如近邻。社区通过敲门相识、邻里守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建设。像陈福海这样的好邻居,则以实际行动展示了美好西宁、文明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