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洪芳:三十年如一日,守护“生命传奇”

17.02.2023  00:3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推广研究员祁洪芳。1993年,祁洪芳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淡水养殖专业,现为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农业推广研究员。祁洪芳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30年来,致力于增殖放流、资源环境监测等工作,青海湖裸鲤资源由2000年的不足0.3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1.41万吨。

  祁洪芳告诉记者,她所从事的这份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毅力,由于工作的特殊性,20年前,祁洪芳和同事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住帐篷、喝河水是家常便饭,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们从无怨言。

  为了掌握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开始,采用水下声纳探测技术对青海湖渔业资源量进行监测。每次的监测工作,祁洪芳和他的同事都要在青海湖渔政检查船上吃住5至6天,特别是要克服晕船带来的不适,这是一项艰辛、繁重、意义非凡而又富于挑战和风险的工作。

  2005年9月11日,是青海湖渔业资源探测的第四年,祁洪芳和她的同事像往常一样出湖监测,夜里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刮断了监测船的锚链,4米多高的风浪,将监测船从300多米外的抛锚地,刮到海心山附近的乱石礁上搁浅了。当时船舱已经进水,船上有3位女同志,面对漆黑一片的茫茫风雨中的大海,没有谁惊慌大叫,而是各自守护着仪器,沉着应对。最终通过渔政人员的有力指挥,在监测船随时都有可能下沉的万分危急情况下,靠安全绳系牢橡皮船,在风雨交加中运送大家陆续上岸安全脱险。“海心山遇险”没有让她气馁和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念,此后至今,连年开展的监测工作她都一次不落地坚持参加。

  20余年来,祁洪芳每年都上船进行裸鲤可捕资源量探测工作,准确探明青海湖裸鲤总尾数、条体重量、资源总量,建立连续的资源监测体系,监测数据为封湖育鱼效果评价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1年11月,祁洪芳和她的同事们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国家大地三等水准点,沿着青海湖360公里的水涯线,经历徒涉沙滩沼泽、夜宿荒漠、渴饮冰雪等种种险境和磨难,埋设了200余块标石,建立了湖泊拐点坐标系,为湖泊面积估算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每年她都牵头对青海湖湖泊面积、海拔高程、湖水深度、容积以及湖水理化因子、湖泊生物、生产力、入湖资源量、裸鲤生活史、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搭建起较为翔实的青海湖裸鲤基础数据资料库。

  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复与提高青海湖裸鲤资源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入湖裸鲤种质的纯正,20年来,她和中心的同志们坚持全部以自然产卵河道成熟的亲本培育出的种苗作为放流对象,规范放流程序,对苗种进行检验检疫,同时向社会进行公示、公证,聘请专家对放流鱼种质量、数量、规格进行现场鉴证,确保放流苗种健康、优质、无病害、无药物残留,保证水域生态安全,将培育的1 龄裸鲤鱼种分别在原采卵河道放流。自2002年开展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以来,已放流入湖青海湖裸鲤种苗1.97亿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0.26万吨恢复至2022年的11.41万吨,其中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率达到23%,青海湖裸鲤资源得到有效恢复,碧波荡漾、鱼跃鸟欢已经成为青海湖的常态美景。

  祁洪芳先后参加了“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青海湖裸鲤淡水人工养殖示范推广”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为了摸清青海湖裸鲤淡水人工养殖技术,她和科研人员一道在池塘、水库进行多年的试验,积极参与拉网、提桶等重活、脏活,一身工装、一身泥巴、一身汗水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经过多年的试验养殖,总结经验,掌握了关键要点,攻克了裸鲤在淡水池塘和大水面的人工增养殖技术,成功地使高寒半咸水湖泊中生活的冷凉性鱼类品种――青海湖裸鲤,拓展至淡水水域中生存和生长,并掌握核心养殖技术,有力助推青海湖渔业资源的恢复,走出了一条保护利用种质资源的健康发展之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多年不懈地努力,祁洪芳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多方认可。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青海省优秀专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22年5月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2022年10月出席党的二十大并作为青海省唯一代表亮相“党代表通道”接受采访,宣传大美青海、展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了我省干部群众高度评价和一致点赞。

  随着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的增加,湖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青海湖环湖鸟类数量由2000年的164种10万只,增加到2021年的232种57.1万只,湖区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从根本上扭转了受损渔业生态资源衰竭的颓势,呈现出青海湖鱼鸟和谐共生的壮丽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