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三大趋势”推进“三个转变” 绿色GDP凸显多重效益

09.11.2016  16:35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依托祁连山草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和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以历史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为灵魂,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拓展旅游文化发展空间,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摆在突出位置,顺势推进的自然生态游、乡村田园风光游和草原文化游催生了新兴“牧游经济”、“电子商务经济”、“掌上经济”、“演艺经济”、“舌尖经济”等,使县域内旅游产业更加活跃,群众收入稳步增高,就业覆盖率进一步扩大,旅游业成了天境祁连就业容量大、层次多样、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前景广阔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支撑起到了“双引擎”的作用。

  “天境祁连·东方瑞士”、“中国的乌拉尔”、“祁连山下好牧场”等一张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理名片,使祁连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攀升,旅游文化产业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全县旅游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生态旅游步入“快车道”。并且呈现出(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向主力军转变、由促进产业融合的配角向主角转变、由少数群体消费向公众消费转变)三大发展趋势。祁连县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让绿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主导,缩小发展差距,顺势而为,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后发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自觉做到了“三个转变”(从传统的对自然索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粗放型的以消耗为代价的发展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走生态与产业互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路子。从重经济增长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转变,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并重,实现广大群众可以共建共享幸福生活方向发展。)

  祁连县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产业要素,把发展服务业,培育旅游服务新业态作为改善民生和山区群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着力点,进行重点扶持。结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引导新观念,培育新理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搭建就业平台,帮助群众实现就地创业和就业,进而带动万众创业,增加群众收入。

  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的同时,祁连县以“大旅游”理念,推进“旅游兴县”。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挖掘畜牧业潜在优势,借助迅猛发展的旅游业,推进“牧+游”深度融合,赋予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的时代内涵,倾力打造“祁连山下好牧场”传统文化牧游品牌,催生“牧游经济”。率先建成“一园”(全国现代休闲观光牧游示范园)、“两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五带”(东部峨堡和阿柔草原风光及民俗文化旅游带、中部以县城为核心的环牛心山、卓尔山休闲农业与自然风光旅游带、南部默勒以“那达慕”盛会为重点的草原风情旅游带、农区八宝和扎麻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西部野牛沟和央隆休闲牧业与自然风光带)、“十站”(5个草原驿站和5个休闲观光示范点)。

  同时,鼓励、扶持和引导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参与,大力发展原生态自然风光体验游、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游、原生态游牧生产生活体验游、户外圣地探险等旅游产品,开发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互动性、吸引力较强的一系列体验式活动,让游客通过民俗文化体验感知祁连旅游的深度,推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加农牧民的工资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据了解,全县51000人口当中,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相关产业服务人员达21717人。现有的10余处景区中,修建观光(休闲农业果蔬大棚27个,从事服务旅游行业的“编外”村民有18747人,农(牧)家乐发展到了108余家,全县建成不同规格的宾馆78家,床位增加到10000余张,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目前,共接待省内外旅游168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20%;游客人均消费突破300元,同比增长16.02%,旅游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又一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