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多县32名学生登上长城大喊“祖国我爱你”

26.08.2015  01:18

  8月24日,杂多学生登上八达岭长城。图为同学们在长城合影。本网记者 刘志强摄

   (本网记者 刘志强 摄影 报道)“长城,我终于来了……长城,我想死你了……长城,我会深深爱你的……”8月24日上午,当青海玉树州杂多县的32名学生来到八达岭长城脚下时,发出一声声惊叫和发自内心的感叹。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由“八大岭”、“巴达岭”、“八道岭”、“把鞑靼”这四种谐音而得名。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等,西去张家口、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当日上午,当同学们来到这里时,已经是人山人海了,许多同学看到长城的第一反应就是“好长啊!”

  “长城是我最想看的地方,在家里看电视时经常看到,当时我心里就想,要是有机会一定会到长城来看看,现在我真的来了。”尕松同学对记者说。

  尕松说,在草原上,他们经常提起的也是长城,因为长城不像草原那么平坦,而是蜿蜒的像一条巨龙盘旋在那里,大家很向往来八达岭看看长城。“这还要谢谢求是杂志社的领导,是他们让我有机会登上长城,实现一个梦想。”

  “不到长城非好汉。”也许是因为这句话,长城成为了许多人一生中必须到达的地方。而当同学们登长城时,许多人都没有表现出累的感觉。“不累,这点算什么,我在家里也经常爬山,只不过没这么陡。”江松说。

  在到达长城一半时,许多同学对着长城脚下大喊起来,“长城,我来了,祖国我们爱你。”俄加对记者说,他是第一次来长城,看到长城时心里感觉是那么的亲切,也许是因为亲切的原因,爬起来也根本不累。

  草原孩子们的身体相对来说都比较好,这对他们登长城似乎没有任何压力。反而,很多时候带队老师都赶不上他们,把老师们“抛弃”在后面。“这些孩子们爬山很厉害,我们都跟不上,有时候他们等我们。”来自求是杂志社的顾老师对记者说。

  八月的长城天气炎热,同学们也是汗流浃背,但是,他们心中的热情和激情一点都不减弱。在爬了一个小时后,许多同学都热的直流汗,他们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勇往直前地往前走。“天气太热了,热的只出汗,但是,我的想法只有一个——爬到山顶。”义久同学说。

  在登长城的路上,同学们虽然很累,但是一个个都没有退缩的意思。他们一边相互搀扶着,一边望着美丽的景色。站在长城上向任何一个地方望去,展现在眼前的都是美丽的景色。而进入眼帘的那弯弯曲曲的长城,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长城太伟大了,不知道当时修长城时花费了多少力气,花了多大的功夫。”曲拉感叹地说道。

  据资料显示,八达岭长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玉树杂多的32名学生在求是杂志社全体员工的努力和安排下,这天终于来到了八达岭长城,当他们登上长城的那一刻,许多同学的眼里充满了泪花,而在登长城时,却是使不完的劲。他们说,“我们不仅爱自己的草原,更爱美丽的长城,不管走到哪里,我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同学们纷纷表示,长城就像一把梯子,充满着艰辛,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清清的汗水,但是只要努力攀登,那么就会到达胜利的顶峰,也会实现心中的梦想。

  8月24日,杂多学生登上八达岭长城。图为同学们在长城合影。本网记者 刘志强摄

  8月24日,杂多学生登上八达岭长城。图为同学们在长城合影。本网记者 刘志强摄

  8月24日,杂多学生登上八达岭长城。图为同学们在长城脚下合影。本网记者 刘志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