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传统之姓氏篇——五百年前是一家(上)

08.04.2016  02:41

  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老师,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却没有闲下来,而是同几个本家的老头一起,又是下乡搞调查,又是上图书馆查资料,回到家里就开始爬格子,弄得好像比上班还累。这样游走四乡、伏案疾书了几年,在他年近古稀的时候,终于搞出了厚厚两大本《许氏宗谱》和《许氏家谱》。夕阳下,父亲轻轻摩挲着这两大本缎面蓝书,缓缓地说:“也算是给我们许氏列祖列宗和后人们有个交代了”!说这话时,父亲双眼望远,神情凝重,夕阳把他苍老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拉进了一个遥远的历史尽头。我知道,这个历史尽头就是中国人强烈的寻根问祖传统,以及中国人同样强烈的对自己本姓氏渊源的永恒探寻。

  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姓氏,现在我们把“姓”和“氏”混为一谈,其实,在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部落的标志,当时属于母系社会时期,所以当时的“姓”大多带有女字旁,如姬、姚、姜、妫、姒等。现代子女一般随父姓,但母系社会时期,大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都随母姓。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近亲繁殖不利于后代,因此,当时规定,同“姓”的人不能通婚,这对女子来说尤为重要,所以那时的女子都称为“某姬”、“某姚”、“某姜”什么的,表示她是某个部落的女人。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孟姜女,传说中她为了找丈夫而哭倒了长城。很多人以为她姓“孟”名“姜”,错了,其实她是“姜”部落的“孟氏”女人,“姜”就是女人的意思。如果硬把她叫做“孟姜女”,岂不成了“孟女女”了吗?这实在是讲不通的。

  而“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国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可见,“姓”为“氏”之本,“姓”早而“氏”晚。由于部落不多,因此“姓”也不多,但“氏”就多多了。现在的绝大多数的姓氏实际上是当时的“氏”。

  看得有点头晕吧!我们要感谢司马迁,他在《史记》中把“姓”和“氏”合而为一,比如他讲到秦始皇时说他“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真是简单明了,所以我们也跟着太史公一道将二者混着谈。

  中国姓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以古代的“姓”为姓氏。如姬、姚、姜、妫、姒等;

  以国名为姓氏。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等;

  以居住地为姓氏。住在东面,就叫东方,住在城西门,就叫西门,这样的姓还有东郭、南宫、百里、柳下等;

  以老祖先的名字,一般是把爷爷的字拿过来作为姓氏。如童刁的孙子姓了刁,周平的庶子,字林开,他的子孙就以林为姓,这样的姓氏还有高、公、施等;

  以兄弟排行顺序为姓氏。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以官职名称为姓氏。如司徒、司寇,管仓库的就姓仓或库,史官就姓史等;

  以爵位称号为姓氏。如皇、王、公、候、王叔、公子、公孙等;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占卜算卦的巫师就姓了卜或者巫,杀猪的屠户姓了屠,卖唱的优伶姓了优等。

  是不是有点随意?感觉随便什么都可以拉过来当作姓氏,所以仅就起源上看,中国的姓氏并没有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神圣。

  此外,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合合分分,也创造出了不少的姓氏,许多少数民族借用汉字单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如拓跋氏改为元、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中国有避讳的传统,由于避讳的原因,也制造了一些新的姓氏。汉文帝名刘恒,所以天下姓“恒”的统统改姓“常”。司马懿有个儿子叫司马师,司马氏建立晋朝后,天下姓“师”的都缺笔改为“帅”。这方面汉宣帝刘询就做得不错,他原来叫刘病已,考虑到“病”和“已”两个字太常用了,老百姓避讳不易,这位仁慈的皇帝主动改名为“刘询”。为什么后来中国的皇亲国戚的名字都选一些冷僻字,原因也在这里。

  不仅皇帝的名字要避,历史伟人的名字也要避。比如孔子名孔丘,清朝的时候规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朵旁,改姓“邱”字。现在,有姓“丘”的,也有姓“邱”的,原因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去了。

  还有一些姓氏也跟皇帝有关。皇帝一高兴就给有功的大臣赐予国姓,如李唐王朝赐李姓、朱明王朝赐朱姓。被赐予国姓当然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所以这些人被老百姓尊称为国姓爷。历史上最有名的国姓爷是郑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姓朱,所以,郑成功也可以叫做“朱成功”。

  皇帝有高兴的时候,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他一发脾气,也要给下面的人乱赐姓。后晋高祖石敬瑭,见到契丹人吓得甘做“儿皇帝”,但对他的臣民却霸道得很。有一次,有个姓敬的大臣得罪了他,再加上“敬”字恰好犯了他的讳,于是他下令,让姓敬的人一夜之间全部改姓“苟”,否则诛灭九族,于是乎,中国又多了一个姓。

  由于姓氏的来源如此复杂,摊上个好听点的倒也罢了,摊上个不大好听的可苦了后人。听说时下有的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专门列出一条,不招姓“裴”的,怕赔钱;不招姓“贾”的,怕被怀疑卖假货。又比如“仇”字,作为姓时读“求”音,这自然很不雅,所以如果有人把它错读成仇恨的仇,有些姓仇的人并不生气。有个报道说,辽宁省一位姓苟的人,嫌自己的姓太难听,跑到派出所要求改回被石敬塘改掉了的老姓——敬,最后得到了批准。报道说,平常此人最怕别人问他“您贵姓?”他女儿一直随母姓,也从来不让他在作业本上签字。现在好了,女儿也改姓了“敬”,而他天天在本子上练“敬”字,准备签名呢!欲知中国姓氏更有趣的地方,敬请关注《神游传统》之姓氏篇——五百年前是一家(下)。(作者:许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