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匠心探寻新能源发展“新高度”——记2018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谢小平
人物简介: 谢小平,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长期从事于水电工程建设和新能源开发建设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共申请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荣获“2018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忠实记录着奋进者的步伐。”在电力行业工作近40年来,谢小平始终致力于水电工程建设和新能源电站建设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他的足迹踏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荒漠戈壁。在他的带领下,黄河水电成为专注新能源发展道路上的一支劲旅,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以及光伏发电产业于同时期都走在了全球前列。
峥嵘——依托资源禀赋,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拥有资源,就等于拥有了财富。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太阳能年辐射量达5800-8000兆焦/平方米,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发展光伏,向太阳要电,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青海省荒漠化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理论装机容量可达5.4亿千瓦,居全国之首。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将青海省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谢小平说。
谢小平意识到,要使黄河水电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依靠青海省的资源优势,进军新能源发电无疑是最佳方案。他开始关注有关光伏发电的所有信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呼之欲出,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若干配套措施。在政策暖风下,我国光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拟出台1.15元/千瓦时的光伏标杆电价政策。谢小平抓住机遇,建成了当时全球单体最大规模的格尔木一期200兆瓦光伏电站。如此大规模的项目,在光伏行业建设标准10兆瓦级的当时,让“黄河光伏”在业界一举成名。
由于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光伏发电曾一度被行业内外认为是“垃圾电”。为此,在谢小平的带领下,黄河水电与科研院所通力合作,开展了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研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850兆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也消除了业内对光伏电是“垃圾电”的认识。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电投集团和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被认定为国际领先。
“通过我们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人们普遍担心的龙羊峡水电站的调峰调频性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龙羊峡水电站送出线路年利用小时由原来运行的4621小时提高到5019小时,大幅提高了电站的经济效益。”谢小平说。
谢小平追求的,就是让青海的光伏产业插上技术的坚强翅膀,并最大限度地提升光伏发电效率。
但是,要想研发出关键技术绝非易事。谢小平带领黄河水电的科研团队经过3年的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等反复调研论证,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光伏发电园区建设了具备野外测试、检验及实证对比功能的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在这里,148种光伏主流技术及产品同台“竞技”,总装机容量143兆瓦,由6个试验区和2个测试平台组成,设两座35千伏汇集站,将试验区发出的电能进行汇集后经35千伏架空线接入已建设的330千伏升压站。
2018年6月,实证基地2万千瓦储能项目并网发电。“‘清洁能源+储能’是未来能源革命的方向。由于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缺陷,光伏尚不能在电网中独立存在,只有储能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以其他能源做补充,才能实现替代常规能源。”谢小平说。
短短几年,黄河水电利用已有的制造业和水电优势,建成了37座光伏电站,总装机388万千瓦,成为引领光伏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开发与运营商。光伏发电实证基地,作为光伏发电的百科全书,成为黄河水电继研发大规模水光互补技术后的又一创举,为我国清洁能源提供了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也是青海乃至中国西部的一大储能高地。
沉淀——攻坚克难,勤勉积蓄科研爆发力
谢小平坦言,科研中自己更喜欢走别人还未走过的路,喜欢以全新的视野,闯出一条有挑战且有机遇的新路来。
在一路的攻坚克难中,谢小平始终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系统集成到设备制造,与合作伙伴共同研究攻坚,持续提升电站系统效率。“要促进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应用,就要深度开发光伏电站的大数据应用,不断提高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加快光伏技术研发应用进程,推动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黄河水电能够引领光伏行业发展、代表行业发展最新方向的原因所在。”谢小平自信地说。
在一路的攻坚克难中,他牢记使命,依托青海资源禀赋,紧密结合省情实际,下大力气推动光伏产业发展,打好“清洁能源发展”这张牌,以创新引领技术发展,为做强做优做大光伏产业而努力工作,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光伏产业各个环节的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把握前沿技术发展,依靠省委、省政府,紧抓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光伏产业的发展融入到青海整体发展战略中,用心谋划,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先进技术对标。面对企业领军人才匮乏的实际,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通过联合创新、协同创新,形成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通过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培养壮大青海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仅凭一己之力往往难平途中的坎坷,而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谢小平曾说,“国家提倡‘产学研用’相结合,只有‘产学研用’联动,相互促进,才能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光伏发电行业技术发展需求与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研发能力相结合。开放合作的黄河水电初步建成了在光伏产业各个环节均达到国际领先的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有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些实验工程开创了行业先河。
“黄河水电以建设电站起家,坚持把每一个电站做成精品工程,不断提升光伏发电产业系统集成自主创新能力,从最终用户角度出发,推进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谢小平说,虽然黄河水电是全球光伏发电装机最大的运营商,但是光伏行业是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发展飞速,我们必须走“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路,以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匠心——创新视野,打造一流核心竞争力
黄河水电进军新能源领域以来,短短七年,已从入行跟跑到行业领跑,成为率先在国内打造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企业,产业协同优势突出……在很多人看来,而今的谢小平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依然愿意投身于科研事业,并坚定不移地走好科技创新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行业力量的对比,也决定着各个企业的前途命运,如何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与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强势乃至领军之势,答案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谢小平尤为看重创新能力,用他的话说,光伏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稍有懈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要保持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走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之路。企业只有不断的掌握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总结新经验、提升新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新能源飞速发展的幕后,是一批批杰出的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创业创新、追求卓越,引领和推动。
从建成全球最大的850兆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到2018年黄河水电风水光多能互补项目;从PERC电池下线到N型IBC电池及组件项目开工;从填补国内半导体应用材料空白再到抢抓“中国制造2025”重要战略机遇,从做强、做优创新型水电企业的一项项务实之举到开启智能光伏与储能技术新纪元……“因水而生、为电而兴”已然成黄河水电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全球最大光伏电站运营掌舵者,谢小平独具慧眼是公认的,他以科学匠心、创新视野和求真务实的干劲带领着近万名“黄河水电人”扎根青海高原,奋发图强。他把坚持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展现出了强劲的品牌影响力,让“黄河光伏”在业界一举成名。
展望未来,要有实力!谢小平表示,今后将不负省委、省政府的厚望,带领公司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继续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将黄河水电打造为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受人尊重的新时代科技企业,将我省光伏产业率先打造至世界一流水平,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建设中当好主力军,为谱写好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