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兴水利 优化资源惠民生

29.12.2016  03:02

  青海新闻网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没有充足的水源,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就难以推进。柴达木,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保障能力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中处于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西州水利部门就提出兴建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构想;2001年起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论证,蓄集峡水利工程由此真正浮出水面;2015年8月31日,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12月3日,工程实现大坝截流,标志着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进入新阶段……

  十五年磨一剑。从工程勘测初时的肩扛手提到今天顺利实现大坝截流,海西水利人为之所付出的不是几句话一篇文章就能表达清楚的。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我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建成后必将润泽金色世界德令哈、造福千秋,成为一个以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发电、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也必将对有效提升德令哈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水平、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提升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项工程可谓是海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为海西各项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是支撑德令哈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命脉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十五年磨一剑,蓄集峡水利夙愿成真

  巴音河孕育了神奇的柏树山原始森林、美丽的情人湖和神秘的“外星人”遗址,孕育了独特的德都蒙古文化和柴达木农垦文化,2014年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巴音河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度、有效利用将成为德令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支撑条件。为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提高城市和周边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巴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开发水能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水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州水利部门就提出兴建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构想,并于2001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论证,蓄集峡水利工程由此真正跃然“纸面”。

  2001年8月,我州先后邀请有关专家和领导多次赴现场勘探,并完成峡口至坝址简易道路8公里,提交了《蓄集峡水库现场踏勘报告》。历经艰辛,时至2008年,州水利局委托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巴音河流域综合规划》,并通过了青海省水利厅审查。同年,州水利局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巴音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了青海省环境保护局审查。2014年5月,国务院将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列入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并确定为2015年开工的27项重点工程之一。

  历经15年艰辛历程,2015年7月1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8月31日,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巴音河畔正式开工建设。至此,海西水利建设史上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巴音河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列入中央投资计划,进入实施阶段。作为巴音河干流上骨干调蓄工程,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发电、防洪等综合利用。工程为大(2)型Ⅱ等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18.8151亿元,工期52个月,水库总库容1.62亿立方米,最大坝高121.5米,水电站装机容量3.3万千瓦。

   水利人不畏艰难,水利枢纽圆满截流

  初冬时节,沿着几乎寸草不生的连绵群山,穿越戈壁,穿过两个总长3.4公里的隧洞,走过三座桥来到一个相对比较开阔的峡谷。峡谷内机声隆隆,现场一派繁忙的建设场景,远处开辟的坝坡崖壁上有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半山腰里几辆挖掘机正在施工,数辆重型卡车来往穿梭于工地间,这里便是位于德令哈市巴音河蓄集峡下游段6公里河段上的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场部。

  “外面是广袤静谧的戈壁草原,里面是藏在深山峡谷里的工程施工现场,感觉有些与世隔绝,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吧?”听到记者这样问,工程建设管理局质量安全科科长冯文涛笑了,他说,水利人长年累月奔波在工地上,经常回不了家,是有点与世隔绝的感觉。随后他告诉记者,工程建设地就选到了这个地方。刚才记者所走的交通洞和桥梁都是为了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专门修建的。因为工程现场基本都在无人区,没有具备通行条件的道路,当初项目勘测时,勘测人员都是通过危险陡峭的羊肠小道进入峡谷里面,勘探设备包括手扶拖拉机都是先拆成较小部件,由人工背到所需地点再进行组装使用的,那时候一个人每天至少要背着几十斤的东西沿着陡峭的垭口走大约6公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勘测人员圆满完成了各项勘测任务。

  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一场战前之战,2010年12月20日,为给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创造外部条件,经省政府及省发改委、水利厅等有关部门批准,海西州政府十二届十九次常务会议决定,由海西州水利局负责采用“BT”模式建设蓄集峡水利枢纽项目建前工程。建前工程按省发改委、水利厅的批复要求,完成了德令哈至蓄集峡峡口35千伏输电线路37公里、对外公路10公里、场内公路5.55公里、施工支洞445米、场内35千伏输电线路8.4公里、10KV线路3公里、临时道路8.3公里,同时完成了水、电、路、通信等设施建设,工程区基本实现了“四通一平”。

  “项目区平均海拔在3400米左右,气候寒冷导致施工期缩短。加上工程区位于巴音河峡谷深处,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施工区域狭窄,工作面小,大规模作业难以展开,交叉作业相互干扰较大,赶工措施布置困难。”冯文涛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困难,山洪对施工安全也会造成很大威胁,为此他们都提前做了计划部署,不仅在上游修建了临时水文站,而且还制定了应急预案。8月份下大雨的时候就遭遇了一次山洪,幸好有预案,人员预警撤离比较及时。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一切都没有难倒他们。2016年12月3日,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按期实现了施工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顺利实现大坝工程截流,这为下一步工程施工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进入新的阶段。

   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惠民德政工程

  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工程主要由拦河坝、溢洪道、放空洞、发电引水隧洞、电站厂房等组成,集供水、发电、防洪多种功能为一体。工程建成运行后,年均可向德令哈提供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1.31亿立方米,供水保证率可达96.1%,多年平均发电量9977万千瓦时。可使巴音河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对构建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德令哈市生活、工业用水保证率和巴音河防洪标准,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项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项生态工程。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张光利说,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保护方案总投资为3077万元,水土保持概算总投资2467万元,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及目标执行一级标准。整个项目对环境保护即水土保持有很高要求,包括覆土后绿化以及保证蓄水初期的生态基流,建设鱼类增殖站,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等生态补救措施。

  随着工程开工建设,供水、防洪、发电效益将很快显现。经测算,蓄集峡水库2030年工业供水效益为22003万元,防洪效益为39742万元。蓄集峡水电站年发电效益为3624万元。工程的建设将为海西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是保障德令哈地区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有效开发巴音河流域水能资源,支撑德令哈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命脉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必将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必将对有效提升德令哈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水平、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提高城市和周边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巴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开发水能资源,提供清洁电能、提升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水平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海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