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匠”王印国

27.10.2017  10:11

  青海新闻网讯 王印国,留给青海金融系统同事们的印象是儒雅文弱,平易近人。而笔者听了他娓娓道来的讲述后,又在他身上发现了十分显著的特点:率真、执著。

  他追求事业上的进取,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强;他习惯了节奏紧张的学习、工作,以干劲大、热情高、成绩优异而著称。两项发明专利、八项实用专利得到了专家们的公认;他是青海二十多家金融机构中,惟一一个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的专业技术人才。

  1.

  谈到小时候艰难的求学之路,王印国难免有些唏嘘。上学期间,时值文革,那是一个个流传“种田不用ABC,植树不用量角器”的时代。但是,孩提时代的王印国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下午放学,在割草、拾粪等的档儿,也不会忘记阅读父亲借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 “书非借不能读也”,由于家庭困难,父亲那点民办教师的补助,根本解决不了家里的开支。看到爱学习的子女,父亲只好向同事、学校借书让孩子们阅读。只要一本书借到手,王印国他们几个都爱不释手。

  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王印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地球物理系。怀揣着梦想的王印国,只身来到西安求学。

  大学时代的王印国深知,机遇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多“输入”,才能换来今后的不断“输出”。要学到一技之长,以固生存之本、谋生之道,还要广泛涉猎,转益多师,争取一专多能,方能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简单朴素的想法,激励着王印国专心笃学,刻苦钻研。

  “在大学的求学经历,是我弥足珍贵的财富。”回忆青春,王印国感慨地说。在校期间,他除了一头扎进专业知识学习的海洋里,还超前学习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这些为他提升能力和发明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大学到社会,从青海省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人员到勘查队子弟学校教师,再到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科技部经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清醒地意识到,不改初心,选定好目标,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就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王印国记得, 1989年至1990年,省银行系统要完成全省所有网点的“上点”工作(把手工模式改造为计算机模式),这项任务的培训及“上点”任务,就落到了刚调到工商银行西宁分行科技部的王印国和邹晓梅、金万江、沙文忠等几个同事的肩上。 1995年至1996年,他又和刘爱民、黄文平、盛国君等人走遍全省各地,完成了200多个网点的“大机延伸工程”。期间,其他同事不是退休就是改行,而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他一人了。

  说起将银行系统手工数据转化成计算机处理的事儿来,王印国的故事就如青海人所说的那样— —“一腔腔,两肋巴,家里还有两箱箱”。

  “王工,朝阳支行的数据出现错误,你抽时间去处理一下!” 1991年8月中旬的一个早上,接到任务后,王印国就开始了忙碌。每天下班,王印国就在小饭馆垫一下肚子,就骑着自行车马不停蹄地赶到朝阳支行,一头扎进四五年的浩瀚的账本里,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输入、核对。渴了,喝一口矿泉水对付,饿了,就一块馍馍应付。

  9点、 10点、 11点、 12点……直到子夜时分,在妻子电话的催促下,他才勉强直起身子,骑着自行车回家。

  就这样,连续排查、核对了一个月,才将一项100多元的错误账目查清,将四五年浩瀚的手工数据变成了计算机处理数据。

  在那段时间里,此类“上点”任务一单接着一单,他一干就是十几天。而且每天通宵达旦,但王印国毫无怨言。

  朝阳支行的工作结束没几天,城东支行建国路储蓄所的账目又出现差错,他又急匆匆前往。白天如期上班,晚上到建国路储蓄所查账目、录数据,一干又是一个多星期,由于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上班,以至于一天晚上突然晕倒在地,醒来之后,又埋头苦干。当然了,为了不让妻子担心受怕,他只字未提晕倒的事情。

  在上世纪90年代,古城台储蓄所(现为西宁市城西支行营业所)是西宁市银行系统储蓄量最大的一个网点, 1991年,存款金额就突破1个亿,曾创下了青海省储蓄最高纪录。为了储蓄所的科学化、现代化的金融管理,储蓄所决定将手工模式变成计算机模式。于是,繁重、枯燥、单调的“上点”任务再度落到王印国的肩上。

  肩上千斤重,脚步须稳步疾行。王印国和同事默默地干了十几天,才将两三年的手工账目数据变成了计算机处理数据。

  海东、黄南、海北……甚至在花土沟、冷湖镇,都留下了他奔忙的足迹。

  在王印国的办公桌上压着这样一张纸条:“目标高远,想法简单。坚持始终,生活自然。”自参加工作的那天起,王印国追逐心中高远目标的脚步就从未停息。

  1996年,王印国参加青海省科协举办的赴日研究生招聘考试,一向勤奋好学的他再度入选,且迁移证都办下来了,但单位由于急需像他这样的高级人才而挽留了他。

  “您没去日本东芝公司,后悔吗?” “如那时您去了日本,早就是富翁了,早就在全世界出名了……”面对亲朋好友的问话,他微微一笑,真诚地说,青海需要我,青海金融系统更需要我,虽然我没去成日本,但我一点儿也不后悔……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我们的国家更需要‘工匠精神’,企业更加需要,只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的血液,企业就会长久,科技创新才会得以实现。”正是他对“工匠精神”的坚持,他本人多次受到金融系统及上级部门的表彰嘉奖,他先后获得计算机软件最高职称、中国第一批“中国系统分析员” “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为青海省多年来金融界18家机构科技工作者唯一的最高荣誉) 、公安部信息安全专家、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审专家等荣誉称号。也基于工匠精神,2009年王印国被聘为青海省分行高级技术经理,这一干就是8年。

  2.

  梦是美丽的!梦是缥缈的!在王印国的心目中,时时有一个发明创造的强大磁场在吸引着他,从孩提时代一直追随到五十知天命的年龄。

  自从被选调到中国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科技部后,这就给他发明创造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那段岁月,王印国又开始了近似疯狂的学习。每天下班回家,他一屁股坐在电脑前就不愿起来,甚至会忘记时光流转,忘记自己要吃饭要睡觉。每次出差,各地的书店成了他的“必游之地”。

  30多年来,晚上除了单位加班外,王印国只知道学习、研究。夜深人静之时,王印国家里狭小的书房的灯开始亮着。他苦苦钻研科技发明— —研发计算机软件、熟练FOR⁃TRAN 、 CCOBOL等编程语言,研究UNIX 、AIX 、 WINDOWS操作系统,研发工商银行ATM网络工程项目软件、代发工资程序,研究一种可应用于银行业柜口前端及业务综合柜台的多功能录像扫描影像一体机,以实现银行柜口设备集约化的发明创造……

  青灯黄卷,兀兀穷年。为了科技创新,王印国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时钟,马不停蹄地奔波着,一步步接近了理想中的目标。

  很多时间,为了一个精确的数字,王印国会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思索。妻子劝他稍加休息,他却说,程序研究过程要趁热打铁,稍一放松,思路就会被破坏。

  就在这种“趁热打铁”的过程中,王印国的脑海里会灵光一现。如同“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对计算机程序的研究、编排极为痴迷的他对“猜想”有着天生的灵性。

  难怪同事们常说,王印国有发明的天赋。推导、计算、改进……千百次的“假设— —证明”,王印国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为他的通用安全登录设备等多项科研发明提供了理论支持。当他向专家组汇报研究成果时,行内专家给予高度称赞。

  在汗水和霞光的洗礼之后,王印国的研究成果从电脑中汩汩流出:

  — — 1992年5月,他研发的工商银行ATM网络工程项目投产,时任省委书记亲自启动了青海省首台ATM的运行。

  — —他研发出了工商银行ATM网络工程和一种银行多功能录像扫描影像采集一体机;

  — —他获得了一种通用安全登录设备、一种带密码银行功能的指纹手机及一种物流装置等2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专利。

  — —他主持的课题“工商银行身份保障机制研究”于2016年获得银监局科技风险课题二等奖、大延伸工程推动二等奖……

  此外,他还被青海省职改办确认为青海省系统分析员,并考取了中国第一批系统分析员任职资格,且多次代表青海在北京参加全国招标专家会议,多次任总工行及省政府招标专家组组长。 2013年3月12日,在清华科技园举办的“ ATX全国挑战赛总决赛”中担任总决赛评委。

  对于王印国来说,创新发明没有休止符。面对荣誉和掌声,他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裹足不前,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目标。

  2012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工行系统专利会议上,王印国又有了发明《一种证件复印机、复印系统和复印方法》的想法和构思,并与总行举行了交流,得到了总行的支持。

  这项发明主要针对客户身份核查及身份证的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是一项全国性的技术难题,如研究成功,对于提升银行安全防范水平有着特殊的意义。

  此项发明提供一种由天线、射频电路、解密芯片组成的身份证RFID读取器等证件复印机、复印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身份证件复印的安全性。

  为了此项发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印国利用晚间时间,查阅了大量的技术文献,研读了联机二代身份证阅读器技术标准,研究居民身份证阅读器通用技术要求,精心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和公安部全国人口信息数据库技术。并于2012年12月21日、 26日分别形成了技术发明方案的第一、第二版本, 2013年2月27形成发明初稿, 2013年3月15日,中科专利商标代理公司进行了专利性分析与鉴定。 2013年3月22日,根据中科专利商标代理公司对存在的其他个别问题建议,他修改了核心材料,并向国家专利局正式提出申请。

  2013年5月7日,《一种证件复印机、复印系统》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一种证件复印机、复印系统和复印方法》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我希望在生活中做一个简单的人,科研中做一个勤奋的人,工作中做一个至善的人”王印国这样解释自己的追求。他甚至将“发明创造”视为一种另类的“养生”,在修养自身、丰富人生的过程中激发大脑活力,做思维方式的“健美操”;而闲暇之余做做实验发明、读读科普文章,钻研钻研业务,都是他的另一种“养生良方”。

  人生当“写”几本书?作为一名非专职发明创造的金融系统科技“工匠”,王印国常常这么问自己,却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在他的追求中,总是会不断地“写”下去,因为他坚信,不能量化的人生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