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青海

23.06.2017  15:41

6月20日下午,主题为“创新驱动新能源,创业发展新能源”的青海省创新驱动发展论坛在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举行。作为第十八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总体论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邀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探讨发展大计。

在新的时期,许多特有条件开始突显了青海独特的经济比较优势。比如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目前青海发电量中近70%是通过这些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实现的。

据《人民日报》6月18日消息,自6月17日0∶00至23日24∶00,将连续7天合计168小时内,青海全省用电将全部以太阳能、风能及水力发电供应。

此次论坛,我省邀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探讨发展大计,势必会对青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到有力推动和引导作用。精彩的演讲,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而畅谈的内容更是会对青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到有力推动和引导作用。

创新模式的转型——创新产品的有效供给

演讲嘉宾: 刘燕华

嘉宾简介: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长期从事创新方法、资源环境、绿色发展、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现任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顾问、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顾问等。

【精彩观点回放】

颠覆式创新时代已经到来。现在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新技术不断出现,正在挑战着现实;挑战是渐进式的,不学习就意味着被淘汰;颠覆的不仅是科学本身,也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生产、生活、商业、市场,乃至于全球的地缘关系将出现新的重组和划分。

创新与创新模式。创新的定义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创意到形成价值的全过程,它否定传统,跳出传统在竞争中形成、较量中定位。创新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每个互动的信息共享方式、创新环节都有盈利点、空间与时间的重组、组织和管理复杂。创新模式(创新层面)包括思维跨越、创新方式、关键技术、工艺改革和发明革新。

中国创新模式的大转型,包括创新文化的转型和创新管理模式的转型。

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文化的转型(教育、新兴人才系列)人才培养机制(精英与公平、等级制);突破学科的封闭与垄断,宽容的评价体系。

创新模式转型不是用产生问题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需跳出传统,另辟蹊径:转型的主攻方向是未来的产业和市场竞争,瞄准的是新兴经济的市场份额及其延长投资的利润周期;创新模式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集创造、就业、经营为一体,数字化时代的知识加工和技术组装提供了开发的条件与机遇,创造和挖掘都很重要。

打造创新服务平台。要把多部门、信息等碎片化进行整合,抬高“水位”,建设“高速路”,让创新之车快速、通畅,创造软环境,形成有效系统,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

创新服务是创新模式转型的体制机制问题,创新生产力需要创新生产关系的互动,创新服务平台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多要素的润滑剂,创新服务是智能商业时代的基础设施(软实力)。

发展就有淘汰,创新的浪潮不可避免,不调整就会被调整,以未来倒逼现在才可持续,试点先行,创造“温室效应”是当前可行的实施手段。

青海沙漠化及其科技防治之路

演讲嘉宾: 王涛

嘉宾简介: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院长(兼),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73专项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工作者。

【精彩观点回放】

对青海省沙漠化土地进行监测评估,2010年青海沙漠化土地共有33265.12km2,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64%,沙漠化类型以严重沙漠化为主,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别在江河源区、共和盆地、青海湖周边以及柴达木盆地边缘。

江河源区2010年共有沙漠化土地21999.88km2,占江河源面积的8.96%,沙漠化类型主要以严重沙漠化为主,江河源区沙漠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源区的两湖周边以及共和盆地北部边缘区域,长江源区沙漠化土地以重度和严重沙漠化为主,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以及河谷地势平缓区域。

共和盆地2010年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为5917.77km2,占共和盆地面积18.05%,沙漠化类型以中度沙漠化为主,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龙羊峡水库两侧的强风蚀地区以及青海湖东岸。

青海湖区域2010年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778.23km2,占青海湖区域的5.99%,沙漠化类型以轻度沙漠化为主,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青海湖北岸周边以及河流宽谷区域。

柴达木盆地2010年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3012.43km2,占柴达木盆地面积的4.99%,沙漠化类型以严重沙漠化为主,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盆地山前洪积平原区域以及湖泊边缘区域。

青海省沙漠化防治的科技思路和目标。理论体系更加完善:量化研究沙漠化的物理-生物过程;构建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库,阐明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趋势;量化研究不同沙漠化土地稳定恢复的生态阈值;完善沙漠化土地形成和演变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建立:优化集成防沙治沙材料、物种、技术和模式;研发沙漠化土地稳定恢复的综合治理技术;研发沙漠化防治的产业技术;建立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和产业化技术体系。治理集成示范:构建“科技支撑-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社会进步”为主线的沙漠化土地治理产业化模式;建立青海省内若干典型沙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

抓基础平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服务社会发展

演讲嘉宾: 李丽荣

嘉宾简介: 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现任青海大学副校长。

【精彩观点回放】

在强化平台建设中,青海大学是下了功夫、下了力气、下了决心的,整合全校的实验室资源,把所有的能够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资源全部整合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为其专门配置了技术人员。

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搭建为青海大学乃至青海省,未来在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软平台建设中,主要是各个研究院的建设,包括:青海大学-清华大学三江源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院、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先进镁合金产学研联盟、柴达木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中心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成功搭建。协同创新是教育部最先发起的,现在已经获批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全国有23个,目前青海省有8个,青海大学占4个。软平台的搭建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学科建设,一定是学科、专业、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校在三江源生态学科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在冲击世界一流学科上,学校将三江源生态作为第一个世界一流学科的首选。而高原医学成为第二选择;在冲击国内一流学科,则选择了新能源光伏、盐湖化工。

强化队伍,这是令我们青海大学很兴奋的事情。我们已引进两院院士6人,新增长江学者3人。实现了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实现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本土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良好氛围。

开展双创,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在省内高校率先成立大学创客空间,设立创新大厦,并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联盟。通过“培育服务+创新培训+引导扶持+开放平台”的培育模式孵育大学生创新创业。

天河工程的研究利用天河水汽输送格局,通过新型人工影响天气手段,在特定区域内增加云水资源的降水转化率,实现空中云水资源的系统性利用。两个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在三江源生态恢复中,开展的木里矿区植被恢复与渣山人工覆绿植被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针对木里矿区产生的粉尘污染、生态破坏,进行了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整治后,排土场景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独特多样的阶梯状人工覆绿植被生态系统景观,使矿区植被覆盖度达到63%,使得木里矿区生态得以逐步恢复。

在高原特色农牧业创新技术中,培育的“青杂”系列油菜累计推广面积达113.33余万公顷,累计增收近20亿元。培育的“青薯9号”单产达到4000公斤以上,增加纯收益6亿元,被群众称为“脱贫马铃薯”。培育的蚕豆品种青海12号、13号、14号已覆盖青海省15个县区和4个省区。

从没有一间像样的实验室到拥有省部级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从没有一项高原医学成果到连续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从没有一位专业研究人员到拥有一支具有国际研修背景的高原医学研究队伍,青海高原病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新盐湖科技,驱动盐湖产业发展

演讲嘉宾: 吴志坚

嘉宾简介: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现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所长,是我国盐湖化工领域的知名专家。

【精彩观点回放】

随着资源能源的日益紧缺和生态环境压力的日益加重,在国际上具有综合优势的我国盐湖资源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青海盐湖资源保有储量约3400亿吨,青海盐湖资源潜在价值约126万亿元。

我国钾资源仅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几,盐湖钾资源占我国目前可利用总钾资源的97%。我国盐湖钾资源的开发利用决定了我国农用钾肥的供应。

目前我国钾肥年需求量约1200万吨,利用青海盐湖钾资源生产的钾肥年产量约600万吨,满足我国钾肥市场约50%的需求。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全球对锂的需求年均增速达16%以上,我国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要求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青海省制定了《千亿锂电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青海锂电产业计划投资1600亿元,产值1800亿元,对应本地电池级碳酸锂年需求量近6万吨。

全球卤水锂资源量约占锂资源总量的60%,青藏盐湖卤水锂资源占世界盐湖锂总储量的1/3左右,占我国锂资源总储量的70%以上。

青海盐湖所在20世纪80、90年代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对察尔汗盐湖卤水开采、水化学、水动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采卤过程中卤水的变化过程与规律。

1977-1980年,青海盐湖所完成了氯化钠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评价试验工作,制得的酰胺和吗啉类氯化钠捕收剂,脱除氯化钠效果均达到反浮选-冷结晶制取氯化钾的要求。

自90年代中期起,青海盐湖所开始从事膜分离提锂研究,历经实验室小试和中试,开创了基于离子选择性膜分离的高效提锂模式,通过一系列国家、中科院、青海省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镁锂比盐湖卤水锂盐生产的选择性离子迁移分离技术”,与青海锂业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万吨级生产装置。

2016年采用普通许可方式分别授权青海锂业有限公司和青海东台吉乃尔锂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在东台吉乃尔盐湖实施“从盐湖卤水中分离镁和浓缩锂的方法”专利转化,许可费共计4000万元。

要把握研究和研发大方向,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盐湖钾资源的开发—满足国家对农用钾肥的战略需求,盐湖锂资源的开发—满足国家新能源产业的战略需求。从高端材料、清洁能源、环境保护考虑,要有超前意识,强化战略研究。

为创新服务为服务创新

演讲嘉宾: 赵淑梅

嘉宾简介: 青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创新驿站青海区域站点服务能力建设”、“青海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及科技成果推介平台建设”等30余项。

【精彩观点回放】

在互联网技术盛行的当下,新的商业模式给创新创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都知道,工业时代是用规模化大生产来实现就业,而现在无论是个人亦或是一个小群体便可形成一个创新主体,然后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甚至有可能编织成一个硕大无比的企业帝国。再者社会资金是巨大的,而且都在寻找盈利和投资机会,这就使得今天的创新创业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只要有好的创新创意出来,就会迅速被资本市场发现,毋庸置疑,我们正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之中。

在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的今天,青海省也正处于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大力推进“双创”工作是当务之急。截至2016年,全省已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1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和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实现双创这一战略,既有其参与的必要性,也有其参与的重要性和优势。一方面,大学生确实是就业群体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显然会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因其素质高、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创新创业的内在潜能,通过大学生群体的双创行为,既可以缓解国家就业的压力,也可以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动力。

如何让科技服务业在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战略决策的同时,在科技经济结合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这就需要政府、大学生企业形成合力,在政策帮扶上做加法。

我们逐步建立起“苗圃+孵化(加速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服务模式,聚集社会各方面资源,建立了涵盖技术、金融、管理导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高质量、全方位、便捷化的服务。

我们还与省内三大高校共同推动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理论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教育。引进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财务公司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专业化的服务;协调省知识产权局,筛选出2000多项知识产权供大学生创业企业使用,帮助创业者提高核心竞争力。

服务创新创业,我们将着力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链长、资源转化能力强、符合我省产业发展的优秀创业项目扎根于青海,利用我们的服务优势,做好引进项目的加速孵化,为我省双创注入新的活力。

对初创企业的支持不仅仅限于资金支持,我们将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找准工作切入点、落脚点、着力点,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做到为大学生企业解决问题时有新举措,服务过程中有新成效。(宋翠茹 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