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吼响团结歌

06.06.2019  09:24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朝阳初升洒下万道光芒,将托海村的秦腔大戏台照耀的格外显眼,一排排白栏杆,一栋栋坐落整齐的房屋,水泥村道干净整洁,标准化新农村建设映入眼帘。

  走近舞台后只见各种装扮行头、文武器乐,戏帽、戏服、靴子等一应俱全……

  1987年从湟中县迁到乌兰县卜浪沟时,全村一穷二白,大家都忙着劳作。为了将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秦腔艺术传承下来,1992年在老艺人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托海村秦腔业余剧团成立。杨发启和石成玉打小喜欢秦腔,十几岁时他俩就跟随老艺人学习秦腔表演。从那时起,白天劳作之余学唱腔、人物动作、走台步、练功、晚上还要听录像带、听名家唱段学习陕西关中方言。

  2009年从卜浪沟老托海整体搬迁到乌兰县托海村,也告别了用被面做的戏服和纸盒做的道具。“搬到这里后,村民将一部分土地流转,主要靠流转租金、外出打工、出租车拉运等增加收入,2018年,托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托海村党支部书记杨发启说,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帮助下,各级政府非常支持托海村秦腔传承,为托海村秦腔业余剧团配备了服装和道具、扩建了演出大舞台,且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几年下来,已累计投入扶持资金80多万元。

  村主任石成玉穿上精美的戏服、涂上脸谱,气运丹田,高声唱起,“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押至在了爷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秦腔语调高亢激昂,唱腔饱满酣畅。

  二十多年他们早已将秦腔唱遍柴达木盆地。2016年,托海村被评为海西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杨启发、石成玉、徐立鹏、徐汉军四人被命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兰托海村秦腔代表性传承人。

  余音萦绕,不忘党恩。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托海村秦腔业余剧团响应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坚持“表演+政策”的节目形式,积极宣讲政策。“衣食住行不用愁,看病住院都给报,老人养老有保障,政策好……”剧团在演出中穿插“三句半”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民族团结进步政策,以及脱贫攻坚和党的惠民政策,深受群众喜爱。村两委为群众“送文化、送科技、送理念、送信息”,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引领广大群众唱响团结歌,共谱和谐曲,唱活致富经,找准发财路。

  托海村秦腔业余剧团近几年累计表演五十多场,仅去年就演出13场,向4万余人次群众宣传了各项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对促进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二进宫》《铡美案》《花亭相会》《苏牧放羊》等十多个剧目都是大众非常喜欢,耳熟能详的好剧目。几里外都能听到的秦腔的吼声,托海村秦腔的名气越来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