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下的脱贫“合唱”

20.11.2018  10:13

  青海新闻网讯 巍巍积石山,滔滔黄河岸。坐落在我省东南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有着“高原西双版纳”的美景,却也贴着“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标签。

  如何在美景和贫困中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康路”?作为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循化县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路径。

  2015年10月,循化县提出了“1739”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即,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后3年巩固提高,实施9项措施,到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两年后,按照年度脱贫计划,2016年,全县31个贫困村880户3598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 2017年, 31个贫困村1054户4352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拔掉穷根过上了好日子,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摘下贫困帽奋发小康新征程……

  旅游+扶贫:让美景变“钱景”

  “想要游览来循化,请把河桥跨,看到一个尕撒拉,你会喜欢他,远方的客人到我家,热情好客的循化人,让我留念他……”伴着一首轻快悠扬的歌曲《尕撒拉》,从省会西宁出发,高速上一路飞驰,不到两个小时便能在黄河岸边赏循化美景,品撒拉美食。

  去年以来,循化县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乡村旅游也随之升温。

  依托黄河沿岸撒拉族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一核两椒”等特产,循化县把乡村旅游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依托乡村旅游,在查汗都斯、街子、积石镇、清水等黄河沿岸乡镇大力实施以“农家院”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黄河沿岸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坚持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做好做实‘旅游+扶贫’的文章,因势利导,开发撒拉族、藏族民俗风情体验和红色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增收。”循化县扶贫局负责人说。

  2015年以来,循化县先后累计投入6000万元,实施建设街子镇上坊村、查汗都斯乡红光村等20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相继打造出上坊村撒拉人家、红光村红色文化、乙日亥花海基地、孟达山万亩油菜花等集餐饮服务及风情体验于一体的“农家院”为主的乡村旅游景点。项目采取“合作经营”、“企业带动”和“联户经营”等模式将项目承包给相关企业或能人大户,承包户每年按照投资额的10%左右作为承包费进行利润返还,村“两委”将其承包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

  同时,按照一个乡村旅游项目以吸纳贫困人口常年务工就业等方式,直接带动贫困人口415户1452人,切实让贫困人口在门口就业增收脱贫。

  “充分利用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一带黄河流域相对较长、风景优美等优势,投资1500万元,正在实施撒拉尔水镇风情度假小镇项目,项目集商务、度假、居住及景点四大功能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据循化县扶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直接为周边村镇居民提供每就业岗位500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为周边村民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保障。

  产业+扶贫:让输血变造血

  一碗面,改变一个地方。

  今年70岁的韩哈乙布是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里的低保户,幼年时双腿残疾,无劳动能力,还常年服药,老两口除了几亩地的承包费,再无别的收入来源。

  “按照韩老汉家的情况,我们为他的三个儿子申请拉面实训,等将来他们的手艺好了,能开拉面馆了,他们一家人才能真正脱贫。低保户脱贫不容易,学手艺才是出路。”赞卜乎村原第一书记樊明洲说。

  穷则思变,近年来,循化县农民以清真美食——拉面为依托,走出家门,奔赴各地,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拉面经济”。目前,循化籍劳务人员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的餐饮实体店达7500多家,年均从业人员3.6万多人,年均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拉面经济”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另外,通过“三农惠民”、小额创业贷款、“拉面信用卡”等方式,支持贫困群众开办拉面馆886家,助力贫困群众拉出了“致富面”。年内,循化以在全国各地经营的拉面店为载体,投入2000万元,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带薪在岗实训1000个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与此同时,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的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格局也在循化县全面构建。

  围绕发挥产业扶持项目的“造血”功能和基础性、长效性作用,投入3397.84万元落实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等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和资产收益项目,带动1410户6246个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增收。

  投入4.13亿元,通过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带动,采取政策性分红、土地流转收益、企业带贫等方式,因村制宜谋划实施到村产业扶贫项目,重点实施了3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扶持建设撒拉尔故里、化青畜禽养殖等5个旅游扶贫产业园,白庄乡乙日亥村、查汗都斯乡大庄村等20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7个贫困村的经济林建设项目。

  同时,立足“一核两椒”、清真食品、黄河石艺和撒拉族刺绣等特色优势产业,把“互联网+”引入农村,县乡村和专业合作社层面运营服务网点全部实现挂牌运营,年运营成交额达到1700万元。

  保险+扶贫:脱贫“上保险”,小康“少风险”

  积石镇沙坝塘村贫困户马桂花因患腰椎间盘突出常年卧病不起,丈夫又遭意外伤害死亡,生活非常困难,通过“保险+扶贫”兜底保障,她获得了10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理赔,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返贫、因灾致贫风险。

  “近年来,循化县在脱贫攻坚路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抵御风险能力差,很容易因病因灾而致贫返贫。”循化县扶贫局工作人员说,探索保险扶贫,为困难群众提前打好“预防针”,能够有效构筑脱贫致富的风险防范屏障。

  中再集团大地保险青海分公司自2002年起,16年来与循化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签订帮扶协议,积极落实帮扶责任。作为一个国有金融保险企业,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创新扶贫方式?毋庸置疑,“保险扶贫”成为了中再集团的精准扶贫的一个创新模式。

  “保险+扶贫”降低了因病返贫因灾致贫风险。充分利用定点帮扶单位的行业优势,在全省率先探索“保险+扶贫”模式,为所有贫困人口购买团体意外险和大病医疗商业补偿保险,贫困群众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再给予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补助,从2017年4月份开始,新一轮精准识别后的贫困人口(1934户7950人)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了100%,从而有效降低了因病返贫因灾致贫的风险。

  循化脱贫摘帽的三点启示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属国家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两年脱贫攻坚,循化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6.2%下降到现今的0.09%以下,并成功跻身我省第二批退出贫困县之一,成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的县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摘帽的典型代表,循化县的脱贫之路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与借鉴?

  启示一: 做好“创新发展”这篇文章,创新是加速脱贫攻坚的关键。因此,循化县创新扶贫“路径”和“管理”,认真解决“怎么扶” “如何退”的问题。针对不同家庭贫困状况,一系列通过发展产业和提质增效;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向园区集聚、向产业工人转变;通过易地搬迁、生态保护、特色餐饮等解决贫困的因地制宜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办法,不断将当地脱贫攻坚 推向深入。

  启示二: 做好“内生动力”这篇文章,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是加速脱贫攻坚的保障。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有限、任务艰巨、务求胜利的硬仗。仅仅依靠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循化县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开创“保险+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产业+扶贫”等以乡村旅游、光伏扶贫、拉面经济为主的循化特色脱贫模式,推进脱贫攻坚这项“国字号”工程注入新鲜动力。

  启示三: 做好“撒拉人家”这篇文章。提及循化旅游,人们首先会想到撒拉人家,泡上一碗盖碗茶,品尝几道撒拉族民族餐。近年来,循化县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乡村旅游业悄然升温,“撒拉人家”这块金字招牌更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肴吸引着大批游客蜂拥而至,以此推动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