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65天 穿梭长江源头——青海移动助力班德湖斑头雁孵化直播

12.06.2018  12:00

直播现场保障

  青海新闻网讯 班德湖,位于长江源头沱沱河北岸,东距青藏公路及铁路沱沱河大桥约40公里左右,海拔46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原湖泊。在广袤的江源地区星罗棋布的湖泊中,班德湖是一个普通的小湖,甚至在一般的地图上,没有标注它的名字。然而,在2018年4月21日至6月5日期间,班德湖却似“一夜成名”,在国内广为人知。这源于一种鸟——斑头雁,号称世界上飞的最高的鸟,计有3000多只在班德湖中两个小岛上进行为期40多天的产卵孵化。这源于一个叫绿色江河的组织及央视、上海、南京等电视台在4月22日地球日、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对斑头雁孵化进行专题直播。这还源于青海移动4G网络及专线宽带给各类直播提供不间断的通信保障和服务。

   移动助力保障给力

  斑头雁“家事”天下知

  每年4月下旬,数以千计的斑头雁不远万里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来到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湖泊进行繁殖,仅在班德湖就有3000多只湖中在两个小岛上筑巢孵化。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这是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4月22日到6月5日,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环保厅、格尔木市委市政府主办,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北京、上海等17家城市动物园承办,在班德湖进行为期45天的长江源斑头雁孵化直播。一时,绿色江河志愿者、电视台记者云集班德湖。早在3月下旬,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一纸建议函发至青海移动格尔木分公司,函告格尔木移动对长江源斑头雁孵化直播提供通信保障。来函说,鉴于格尔木移动有通信保障方面的成功案例和丰富经验,发挥央企公益职责,做好这次直播的必要的通信保障。

班德湖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格尔木移动在青海移动的大力支持下,责无旁贷,勇挑重担,立即行动起来。自4月5日开始,制定保障方案,实地勘测,放光缆,架基站,布专线。至4月21日,历时17天的施工,累计投入施工人员119人次,车辆34台次,敷设光缆线路38.7公里,跨河道立油木杆10棵,安装开通4G基站2个、传输设备1套、互联网专线设备1套、通信保障电话1台和电源设备2套,所有业务全部按时开通。4月22日至6月10日,进入通信保障常态化维护期,累计出动维护人员50多人次,车辆20台次,保证了班德湖现场4G网络和专线的通畅。据现场测试,4G网络上传速率达24Mbps,下载速率达50 Mbps,200M专线保持稳定,满足了手机、网络、电视现场直播的各类需求,格尔木移动历经艰苦卓绝的努力,圆满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6月5日世界环境日,记者在班德湖现场采访主要承办者、绿色江河促进会杨欣会长时,他正在通过手机视频连线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宁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实时汇报斑头雁孵化和直播情况。杨会长高度评价了青海移动通信保障工作,说网络信号好,专线畅通,并指着现场央视等三家同时直播的情形,说画面流畅,一点都不卡。

  这次斑头雁直播可谓规模空前。绿色江河组织在班德湖畔建立保护营地,长期驻守,在湖中岛上安装高清云台摄影机,通过太阳能供电,无线网络传送,对斑头雁进行全面跟踪拍摄,并通过新浪微博、界面新闻进行实时直播。每当周六、周日和地球日、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六五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央视、北京、上海、南京等17家电视台进行专题直播,在斑头雁筑巢、交配、孵化的7周中,共计达14次直播。将班德湖营地搭建、班德湖鸟岛运送安装设备、海拔4600米之上的保护站志愿者生活、斑头雁班德湖降落、斑头雁鸟类调查、斑头雁雪中孵化及蛋被黑颈鹤偷吃、斑头雁出壳、甚至长江源牧民孩子一天的生活等等,展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画面上、无处不在的网络视频中、上海南京等城市动物园的大屏幕上。

  移动助力,直播给力,长江源头的神秘揭开了面纱,班德湖从无名小湖逐渐成为众人皆知的名湖,住在长江头的斑头雁和住在长江尾的人们,不再是“日日思君不见君”,斑头雁们日常生活的家庭琐事隐秘私事第一次展现在更多的人们的眼前。

   直播唯美画面的背后

  是青海移动人海拔4600米之上65天的坚守和奉献

  4月的长江源头,仍然是深处隆冬的冰天雪地景象,长江正源沱沱河还是一条冰雪之河。高山草甸荒原牧草呈现一片枯黄之色,且多为积雪覆盖,其实,下雪在长江源头是不分季节的。不过,冬雪也掩盖不住春的气息,云天长空,不断有斑头雁矫健的身姿飞来,盘旋,降落在江源大地。它们长途跋涉,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在江源地区进行繁殖,组建“家庭”,生活一段时间。而海拔4600米的班德湖,湖中有两个小岛,湖水阻隔了野兽的侵扰,成为一个绝佳的宜家之地。

工作人员直播

  斑头雁孵化直播,通信保障先行。4月21日直播人员和志愿者进驻班德湖。时间紧,任务重,格尔木移动接到保障任务,倒排工期,立即组织部署,协调资源,付诸行动。4月,虽然不是施工季节,但移动人(含铁通人员)毅然迎难而上,开始了艰难的网络建设施工。

  班德湖地处长江源头深处,比邻沱沱河。这里除了个别牧人,基本属于无人区,没有公路可通,没有电力供应,没有光缆、没有基站,没有任何通信网络。欲做通信保障,须从无到有,从零开始。首先是从位于青藏公路边唐古拉镇的沱沱河移动通信机房到班德湖现场铺设光缆,有两条路由可选,一条是沿着车辆压出来的简易便道,通向班德湖,不过此路曲折迂回,所用光缆较长,在40公里以上;一条是沿着沱沱河北岸逆流而上,直达班德湖,线路较短,约38公里,不过沿线环境艰苦,维护难度加大。经实测,决定沿沱沱河边布放光缆。由于这次保障属于临时性质,所以在布放光缆时除了跨河(沱沱河的几条无名支流)采用立杆架空光缆外,没有挖沟直埋,基本都是铺设在荒滩之上,这却在以后维护光缆的日子里,出现了几次意想不到的故障(后文详述),但在铺设光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

  施工队队长王永峰介绍了当时铺设光缆的情景。4月5日到21日,移动施工人员为主、班德湖志愿者协助,一辆四驱车拉着一盘盘光缆在没有路甚至没有车痕的河边荒滩上艰难颠簸前行,施工人员手里捋着光缆紧紧跟随,沿河铺设。同时,一大四小共五个支流河道两岸,施工人员提前挖坑立杆,以便光缆架空跨河而过。五条支流,却用了11个油木杆,原来那个大支流河道宽度达到287米,在河道中间立了一个木杆。

  高原的天气多变,立杆铺缆的11天中,有4-5天在下雪。施工人员踩着冰河,冒着风雪,在海拔4600米、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一半的荒原,铺设光缆,挖坑立杆,负重前行。据一位施工人员说,在这里抬着光缆,感觉比格尔木沉重了许多,尤其是一天行走下来,临近收工时,气喘心跳,手脚发软。相比而言,立杆的人员更是艰难的多。一个3米的木杆重约80多斤,车辆只能停靠那条便道上,然后又2人抬着木杆,步行约二三公里,到达立杆之处。一个3米杆需挖80厘米的坑,这在其他地方确实轻而易举,但在长江源头就不一样了。施工人员他们遇到的是千年冻土层,而且没有机械化相助,只能使用铁锹、洋镐和钢钎。挖开地表三四十厘米,又韧又硬的冻土令洋镐钢钎无能为力。欲速不达,只能慢慢来,在冻土上点燃牛粪,慢慢煨烤,到第二天将十几厘米融化层挖掉,再用牛粪接着煨烤。就这样,一个80厘米的坑竟需要好几天。几个坑同时开挖,牛粪需求量大增,于是安排专人捡拾牛粪,成为施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作。

  王永峰说难度最大的是在哪个287米河道中立杆,施工人员穿着雨鞋,在冰冷的冰河中艰难地挖坑,遇到冻土时,现将水堵住引到一边,然后点燃牛粪融化冻土。而班德湖现场架设的两个基站,是8米高的大杆,需要1.7米深的坑,可能是临近湖边,在挖至1.5米时,渗出水来,无疑增加了难度,施工人员只能穿着雨鞋,在坑中继续深挖。风雪总会不期而至,气温骤降之零下5-10度,施工人员只好穿着大棉衣保暖,但也给身体增添了负重。熔纤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手指冻得麻木起来,只好呵气暖手或体温暖手,熔纤需要多次、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干活时间长了,高原反应悄然袭来,小荣等三个年轻人初上高原,尽管吃了红景天等抗缺氧药物,及时吸氧,但仍出现较强的高原反应,夜晚休息不好,白天干活费劲。

  王永锋说,4月8日,光缆铺设到沱沱河铁路桥下,拉光缆的车陷入河道,施工人员、志愿者齐心协力,挖了大半天,才将车弄出来。这海拔4600米上陷车挖车推车的一幕,至今想起,仍令人感动且珍惜。施工期间,他们常态化早6时左右从沱沱河驻站出发,晚上8时左右返回,中午靠馍馍开水充饥,说是开水,其实70多度就开了,而且在零下10度的环境里凉得更快。就这样,累计投入施工人员119人次,施工车辆34车次,用11天完成了铺缆,用7天完成了熔纤测试建基站开通等全部任务。

  终于,班德湖现场竖起了移动基站,200M宽带接进了直播间,中国移动网络首次独家覆盖班德湖。

  施工完成,交付常态化维护。驻沱沱河站点的李积国、郭文勇他们接过光缆基站和无形的网络,同时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网络维护,虽然没有施工建设那样重的体力活,但是一份考验高海拔中的耐力和工作中的操心活,尤其是网络故障,更具突发性。5月7日或8日下午5时左右,沱沱河驻点接到省移动网管通知,说是通往班德湖的光缆断了。当时驻守在沱沱河站点的李积国立即在机房通过OTDR测试,判断出光缆断点在距驻点向班德湖方向11公里处左右。于是立即和同事沿便道驱车前往11公里处停车,再步行2-3公里抵达沱沱河边光缆断点处。经查中断原因,有点令人哭笑不得,原来,光缆有被动物噬咬的印迹,根据齿印大小,应该是牦牛啃咬的。当时风沙大起,气温降至零下10度左右,高海拔低温导致光缆反复接续多次,直至21时左右才完成断点处理。22时在返回沱沱河驻点路上手机有信号时,立即给网管打电话核实,得到故障消失的答复后,一颗心才放得下来。回到驻点的任务是赶快生火做饭。

  无独有偶,动物咬断光缆的事还发生过一次。6月4日,记者在沱沱河站点,当时驻点维护员郭文勇给我讲了一个他的同事张吉兴夜修光缆的事。5月31日下午18时,张吉兴接到网管通知,班德湖光缆中断,经在沱沱河机房测试,约在前往班德湖方向8公里处。张吉兴和同事立即开车到便道,步行前往查找,发现一处光缆有被噬咬的痕迹,判断是高原旱獭所咬,但光缆未破。于是又前行1公里,找到一处接续点进行复测,最终确认旱獭将光缆咬扁,断了其中一芯。于是,在零下20度的风沙寒夜,张吉兴身着大衣,脚穿棉鞋,头戴矿灯照明,一双赤手(接光缆不能戴手套,防止细小纤维落到光纤上)熔纤接光缆,手冻僵了,用体温暖暖,双手搓一搓,经过近4小时的艰苦接续,终于抢通了光缆,于深夜11时返回驻点。

  高原排障,不仅仅需要克服高寒的自然环境,而且还需要面对路上堵车。郭文勇说,有一次(大概是5月中旬,因为这样的事太多且类似,他们有点记不清楚了)同事宋师傅前往排障时遭遇青藏公路大堵车,堵得实在走不动了,就一边和网管电话联系,一边觅路边便道绕行,最长的一次竟在海拔4500多米的风火山被堵一天一夜,而且还在下着大雪。

  据统计,4月21日至6月10日期间,格尔木移动、铁通在班德湖综合通信保障中累计出动维护人员50人次,维护车辆20车次,巡检光缆线路和设备4次,处理光缆线路故障3次,调整天线方向1次,处理传输设备故障3次、处理电源故障1次,测试互联网专线带宽1次。量虽不大,但在高海拔地区长距离奔袭,却需付出加倍的体力和心力。

  4G高速率,上网稳定流畅,百兆宽带任我行。6月5日地球环境日,班德湖斑头雁孵化正进入最后的直播阶段,杨欣会长看到移动维护人到了现场,百忙中走近打招呼,就像招呼熟人一样,盛赞移动网络信号好,通过专线直播一点也不卡。一位姓郑的志愿者、一位四川资深志愿者“孙大侠”以20多天的切身体验,不仅通过专线网络直播,而且通过手机视频连线直播,感受到移动网络的快捷和高质量,纷纷称赞。现场采访的电视台记者,几位年轻志愿者也纷纷表示,在如此遥远的荒原,每天工作之余,通过手机给亲人打个电话报平安,这是古人“天涯若比邻”的现实版。

   班德湖直播保障只是一段插曲

  青藏线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通信保障才是主题歌

  截止6月10日,班德湖斑头雁孵化直播圆满结束,青海移动班德湖通信保障也圆满完成。其实这次班德湖通信保障只是千里青藏线保障的一部分,65天的保障告一段落,更多个65天的保障正在青藏线一如既往地常态化进行着。在采访完班德湖现场直播返程的路上,我在饱览天路美景,同行的格尔木移动网络部鲁经理出于职业习惯,发现了一处立杆歪斜,立即通知维护员郭文勇前来正杆。不久,我收到的微信显示,小郭他们在雪夜中已经出发。其实,他们多数时间在巡线或排障的路上,青海移动维护员们,不,我更想称他们是“天路行者”,他们正身体力行地诉说着一个个近乎传奇的天路通信故事,谱写着一曲曲时代壮歌。

  一日两餐制的故事。主角之一郭文勇说,长期工作积累形成习惯,青海移动青藏线维护人基本执行早晚两餐制。一般早上8-9时吃饭,晚上9-10日吃饭,遇到堵车时,时间无限推迟。中午主要精力集中于工作,顾不上吃饭,或吃饭耽误工作,长期以往,不吃也就习惯了,成为常态,好像身体内生物钟也调了过来。

  有一次(维护人员大多这样说,因太多了,记不清具体时间),郭文勇到青藏线雁石坪基站巡检,遭遇野狼,最近时相距20米,紧急之下,躲进铁路边的铁栅栏里始得心安。还有一次,在开心岭(不知谁命名的这个苦中作乐的地名)巡线,发现乌丽景观塔基站上有老鹰做了一个窝,便登上65米的高塔进行拆除,老鹰盘旋环视,他终于战战兢兢地把鹰窝给“端”了。小郭说,景观塔高处空间狭小,胖点还通不过去呢。看着他精瘦的身子,我信。

  温泉,与熊为邻的基站。主角之一姚永红等,2017年底,青藏线温泉基站发生故障,姚永红受命前往排障。晚20时左右,姚永红一行分别在基站下的简易机房和维护车内,监测和处理光缆冻害故障。突然,不知是谁低呼一声:熊!沿着车辆的灯光,基站太阳能基板不远处的山石间,陆续出现高大的高原棕熊的身影。一只、两只、又一只,共四只!徘徊、张望在基站附近,距离车辆、机房人员仅十多米。基站与青藏线堵车的长龙尚有一段距离。姚永红一行孤悬在青藏线之外,与四只高原棕熊对峙。三人不敢高声语,一人盯着熊的动向,两人大气不出地迅速监测处理光缆冻害故障,忙着各自的工作。40分钟,漫漫长夜。姚永红等完成光缆检修工作,驱车离开温泉基站。人安全,光缆无恙,网络畅通,而四只熊仍在那里张望。据说还有一次,维护人员被熊困在温泉机房,庞大的熊身堵住房门,房内的维护人员在漫漫长夜等到天亮,棕熊离开时才出来获得“自由”。

  生命禁区的通信守护者。主角——青藏线移动群英,2017年7月,川藏主备光缆受持续降雨、洪水影响,致使进藏通信业务全部承载至青藏光缆线路上。青海移动人勇挑重责,紧急开展进藏业务保障工作。从格尔木昆仑山口至唐古拉山口间的光缆,埋在冻土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长480多公里,最高点唐古拉山口海拔5230米,被称之为“世界连续海拔最高的光缆”。光缆沿线高寒缺氧,时常雨雪风暴交加,不适宜人类居住,被称为生命禁区,给光缆维护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知难而上,迎难而进。青海移动人在昆仑山口至唐古拉山口紧急增加了西大滩、五道梁、沱沱河等5个维护驻点,组成四个光缆巡检组分段进行地毯式巡检,加强一干线路巡检和盯防。巡检一组,由张斌、王永胜、奎文磊三人组成,驻点格尔木,负责格尔木-西大滩段光缆、中继机房的通信保障,海拔高度2800-4700米,保障光缆线路长度130公里,公路距离120公里。张斌说,他们每天至少巡线2次(早晚各一次),中途翻越4700多米的昆仑山口,单趟需要3小时左右,基本上一天基本上行进在青藏天路上。纳赤台因为去年曾发生过泥石流,是他们巡检的重点,有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在路过纳赤台时,他们会放下其中一人,在此盯防。荒原等待近2小时是什么感觉?回答却是“习惯了,也没什么”。等到西大滩返回经过时,再把他带上回格尔木驻地。沿途少村镇,大饼咸菜矿泉水常是很“正规”的午餐。张斌说,他们这一段海拔算是低的,基本没有高原反应。

  巡检二组,由宋志强、潘成海、郭文勇三人组成,驻点西大滩,负责西大滩-五道梁段光缆线路、中继机房的通信保障,海拔4000-4800米,保障光缆线路长度143公里,公路距离136公里。这一段海拔渐高,高寒缺氧。当时我采访时一直没有联系到他们,也许他们在巡检的路上,不,他们肯定是在巡检的路上!

  线检三组,由陈荣才、王德生、唐玉杰三人组成,驻点五道梁,负责五道梁-沱沱河段光缆线路、中继机房的通信保障,海拔4600-5010米,保障光缆长度154公里,公路距离149公里。正是山高路遥,任重道远。五道梁是青藏天路上气候恶劣的地段之一,高寒缺氧,大风频繁,有俗语说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又有人道“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30多岁的陈荣才在青藏线已有五六个年头了,算是一名老巡线员了。五道梁是一个小镇,他们临时住在一个简易的宾馆。晚上高原反应较重,头疼胸闷,睡不着觉或很晚才能入睡,然后早早就醒来了。白天巡检线路,最远的光缆距公路约有1公里。只是这海拔4600米以上的来回2公里路,就算空身而走,也相当于在平原扛着一袋面行走啊。此处青藏公路施工较多,陈荣才说,这是他们的关注点,一怕施工开挖,二怕公路堵车。

  线检四组,由许显忠、王永忠、才华杰三人组成,驻点沱沱河,负责沱沱河-温泉段光缆线路、中继机房的通信保障,海拔4500-4900米,保障光缆长度151公里,公路距离141公里。位于长江正源沱沱河的这个驻点是一个日常维护点,常年维持3个维护人员轮流替换驻守,平时负责从不冻泉至温泉的三百多公里光缆维护。20多岁的小许正好轮流赶上进藏光缆巡检,因为年轻,适应性强,小许说没高原反应。他们三人在驻点一起做饭,驻点就是一个简易而温馨的“小家”。光缆在雁石坪经过一个小山包,巡检时爬上去会气喘。其实,他们眼里的相对高度百米的小山包,海拔当在5000米以上。

  天路穿梭,一个星期,他们累计行程6350多公里。没有豪言壮语侃侃而谈,和他们对话,总是简短而沉默,仿佛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沉默寡言,连接着千万人的千言万语;他们用自己的孤寂单调,畅通着千万人精彩丰富的网络世界;他们守护着国之信息动脉,保障着人民的信息畅通。

  壮哉,天路行者!点赞,青海移动青藏线维护员!他们无言,却用行动传承和谱写着坚守、奉献、责任的高原通信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