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移动征文】告别五线谱走向移动时代

04.12.2017  09:35

  小时候,每天我们在田野里玩耍时,看到头上那几条横跨上空的电话线,便感到了它的神奇和美妙。一大群麻雀老是喜欢在电话线上一字排开,像五线谱上一个个小音符。在我们这儿“信息靠吼,交通靠走”的大山里,让我们憧憬着那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我们有时用弹弓将石子打到电话线上,麻雀们受惊之后,一下子飞向远方,仿佛把我们的梦想也带走。

  后来,我到区里的中学去读书了。十几公里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咫尺天涯了。平日和父母兄弟和亲戚朋友的联系,只能依靠书信。那时生活的节奏特别慢,好像并没有什么急事要立即和家人联系。亲人见面,也就只好等每月一次的休假,所以在我的记忆中,除了区里的单位和区政府有摇把电话机外,电话的影子还极其模糊。在我的印象中,邮局的总机接到信息以后,接线员才会为你接线。偶然,也会有电话打到学校里来,那时,我们就会听到从办公室里传过来的呼叫声,“……老师接电话……”。但等到某个老师跑到办公室接电话时,那里的电话线早已经挂断了。打电话接电话,是那时老师们才有的事儿,我们学生从来没有过的。

  上世纪80年代,我参加了工作。那时我的住所与乡政府是一幢楼,除乡党政办公室已经装有一台电话机外,那时其它行政干部没有一个人家里装有电话的,我和家里的联系却依然依靠书信。但书信的投递,即使我们住在一个乡镇,至少也要三天时间。有时太过想念家人,特别是在周日放假,我就只好到镇上邮电局打电话。但到了邮电局也并非就能得偿所愿。除了做好登记、排队外,即使轮到自己挂拨电话,也常常拨不进去。有时白白折腾了老半天却无法与家人联系上。多少次,我是带着喜悦的心情而去,却带着沮丧和失落的心情而回!

  到了1990年,电话才慢慢地进入一部分人的家庭,单位里也装了一台有线电话。那时在行政机关里,电话可是一个干部的身份和待遇的象征。交了一笔昂贵的电话初装费后,我好不容易才通过关系,才找到了一个别人退出来的却并不那么理想的电话号码(如果没有号码,有钱也装不上电话),记得当初的电话并没有来电显示功能。

  时代的发展一日千里,时间到了2000年,移动电话一下子便在广大民众中得到普及。为了跟移动电话区别开来,我们管安装在办公室、家庭的电话称为固定电话(简称“固话”)。现在的“固话”功能,也从单纯的接听电话到来电显示、语音提示、听歌、查询等等,电话的实用功能将会增加到千种以上。当然,有些功能恐怕还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在2005年以后,农村家家户户也有了手机和座机、和小灵通等通讯工具。人们一下子拉进了距离,我和家里的亲人们的联系可以随时随地,非常的方便了。前日,哥哥打电话说,现在有了移动智能手机,开通了“农信通”,即使看天气、了解农业技术、施个农药什么的,一个电话就搞定了,非常方便。

  如今,我每天坐在家里,通过移动4G电话和廉价的移动宽带网络,就可以跟外界保持联系。从采访、收集资料到写稿、发稿,全过程我都可以在家里完成。“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这个电信发达的时代,已经成为可能。(作者:诸葛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