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垃圾围城” 杂多县“全民皆兵”

03.09.2016  00:12

吉乃滩社区居民查勒(左)正在分类整理垃圾

环卫工将各家垃圾放入垃圾转运车

  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 孔令磊 摄影报道)8月25日一大早,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乃滩社区居民查勒就开始将家里的垃圾按照塑料瓶、纸张、玻璃瓶等分类,随后装入垃圾袋中,等待垃圾转运车的到来。这是50岁的查勒几乎每天必做的工作。

  “我们社区所有居民每天早上都会把自家垃圾分类,然后等着垃圾回收车的到来。其中每周一、三、五收取可回收垃圾、周二、四、六收取不可回收垃圾。”查勒对记者说。据了解,去年以来,杂多县开始推行“垃圾不落地”的理念,通过环保知识讲座和培训,让牧民人人参与到“捡拾垃圾,垃圾不落地”的行动中来。查勒便是通过这些培训对分类垃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说起垃圾分类,查勒深有感触,他说,以前在草场山谷,牧民们随处乱扔垃圾,一些废弃的塑料垃圾容易被牛羊误食,引起牛羊疾病甚至死亡,给牧民造成了很大损失。

  杂多县素有“澜沧江源第一县”、“中国雪豹之乡”等美誉。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澜沧江源园区涉及杂多县莫云、查旦、扎青、阿多和昂赛5个乡,19个行政村3万多人。重要的生态地位,致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工作生活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以前,杂多县一直被垃圾处理问题困扰,很多居民将垃圾随意倾倒在家门口,县城周围经常垃圾遍布,臭气熏天。

  为此,在扎实推进三江源清洁工程中,杂多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2014起逐步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新型牧区垃圾处理机制,村民在各自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在村里就进行集中收集,并由乡上把垃圾转运到县城垃圾处理站处理。这种模式也被称为杂多模式,并在玉树全州进行推广。此外,“垃圾不出门、出门即分类”的环保理念也深入到全县每个居民心中。

  据杂多县社区管理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阿英介绍,目前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在吉乃滩等9个社区展开,居民从不配合到主动分类回收垃圾,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大大提高,全县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今社区居民把每日垃圾分类当作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英说。

工作人员在垃圾回收站整理垃圾

杂多县垃圾回收站

  记者来到距离杂多县新城区一公里的县垃圾回收站,几名环卫工人正在将运来的垃圾分类,场地旁的红色厂房内,排列着已经压缩成捆的饮料瓶、塑料罐等可回收垃圾。杂多县环保公司经理才东周告诉记者,从县城运到回收站的垃圾会进行再分类,将不可回收的垃圾填埋,将有害垃圾和压缩后的可回收垃圾送至西宁处理。

  如今的杂多,已彻底摘掉过去“脏、乱、差”的帽子,通过一系列环保长效机制的实施,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提升,营造了全民参与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垃圾填埋处高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