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悠扬 乐晚年

16.05.2017  15:43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王学玲

   早晨还不到七点钟,平安区体育公园里就一片热闹景象,大多数人在绕圈跑步,也有一些人在打篮球或者跳广场舞……就在各种嘈杂的声音中,忽然传来一曲熟悉的旋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曲声时而飞升,时而下沉,起伏有韵,绵延回响。忽然觉得,这首曲子响起在这个花开的季节,还真是应情应景。循声来到一个幽静之地,看到一位长者正入神地吹着笛子,他的身体也不时地随着音符的节奏摆动着……

  旁边不乏路人们停下脚步欣赏着悠扬的笛声,享受着清晨的安逸。我也驻足,随着笛声的旋律在心里哼唱完了这首歌。

  这位吹笛子的人叫赵忠民,今年62岁,曾是一名英语老师,退休后坚持每天吹笛子。

  可能多才的人有多彩的人生。赵忠民是陕西人,童年时期玩具少,很多小孩就跟着大人们学乐器,从那时候起,他就喜欢上吹笛子。幸运的是,中学时期学校有笛子兴趣班,有特长的老师主动义务为学生培养兴趣。赵忠民说:“难得那时候的老师有如此博大的奉献精神,让我们在贫苦年代里度过了一个多彩的童年。”

  赵忠民介绍,上了高中后他仍旧练习吹笛子,那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每天晚上准时守在父亲的收音机旁听音乐,很多曲子听上几遍就能摸索着吹出来,然后再反复练习,精益求精。渐渐地,他了解到了越来越多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巧,逢年过节时还能为家人演奏几曲助助兴呢!“母亲没什么文化,可是最喜欢听我吹笛子,每次回老家,我必定会带上笛子吹给她听。唉,来青海三十多年了,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赵忠民感慨道。

  说起赵忠民来青海,其实还有一段很不可思议的历程。高中时候,尽管他喜欢吹笛子,可是家人坚决不让他以此为职业生涯。英语在当时来说是个很冷门的学科,没几个人听得懂,也很少用到。但是家里人坚持“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说学习了英语好就业。无奈,他的笛子梦就这样破碎了。毕业后,赵忠民被顺利招到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当英语老师,但大漠的风沙和干旱让这个来自陕西的小伙子一直都不适应。就在那年春节,去往陕西的火车本已到达兰州,但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的大胆和闯劲儿作祟,赵忠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去青海看看。

  孰不知,这一看便让赵忠民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当时虽然糊里糊涂在西宁下了车,但完全不知所措。好在聪明的他在摊贩那里得知一条重要的地理消息:青海以西宁为中心往西是牧区,往东是农业区。于是他便知道自己应该往东走,他告诉司机师傅去离西宁最近的一站。这样,他就来到了平安驿。找到平安一中,在课堂上大胆地讲了一节英语课后,赵忠民从此就在平安扎下了根。

  在职的这些年,赵忠民一方面不断地增强和更新自己的英语词汇量和口语练习,另一方面继续追求他的音乐梦,并不断地学习音乐知识。他说,记得在三合乡任教的时候,其中一名女学生资质好,唱歌好听,所以他和同事下班后就主动负起了辅导责任,为那位学生搜集资料、练习舞台表演、反复纠正音调等问题,最终使这位学生考上了心仪的音乐班。更惊喜的是,几年后他们竟然成为了同事,那位学生如愿当上了一名音乐教师。“真没想到对音乐不专业的我还能帮到她,不过说实话心里很欣慰。”赵忠民高兴地说。

  如今,赵忠民已经退休了,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实现自己的笛子梦。每日早晚准时来公园里吹笛子,除了锻炼身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外面不会打扰到他人,吹笛子时心里更踏实。他说:“其实也没想过要吹出什么水平,就是图个喜欢,现在常常跟几位老友们一起合奏几曲,消遣娱乐一下挺知足的。”

  翻看了一下赵忠民的曲谱,《父亲》《葬花吟》《最美的歌唱给妈妈》《浏阳河》等好多谱子都是手写的,他说,没事干的时候就钻研一下乐谱,手写,还能加强记忆呢。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生跟着赵忠民吹笛子,他说:“只要我自己懂的会的,就一定会像曾经任教时那样,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