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陈啸威: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03.07.2018  17:43

到李成得家了解生活生产情况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樊永涛 通讯员 惠海珍 摄影报道) 初见陈啸威时,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忙”。今年32岁的陈啸威,原是海西州格尔木市财政局的一名普通科员,2017年3月起担任郭勒木德镇新华村任“第一书记”职位。驻村期间,陈啸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年6月,荣获“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新华村有贫困户36户,125人,是格尔木市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扶贫工作艰巨。说起刚接任时的情景,陈啸威笑着说道:“刚到村里时,我白天拿着本子走访入户,晚上整理每户档案,睡前再把白天走访的情况在脑子里捋一遍。当时感觉压力很大,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了解他们就像熟悉我家亲戚一样,比如说姨娘家几个孩子,几口人、叫什么名字,怎么会不知道!说实话和贫困户们的走动联系可比和亲戚走动联系多多喽!”

在农户地里看枸杞情况

  从一个门外汉到一个行内人的背后,是陈啸威每天走村入户,拉家常,熟民情的工作身影。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每项扶贫政策,在陈啸威的脑海里仿佛有一个“资料库”。“脱贫,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他们需要什么,在政策范围内就帮助他们解决什么。贫困户家有耕地在搞种植的,咱们就联系帮扶单位提供苗木、技术等;家里有闲置人口需要就业的,根据相关企业需求对他们开展培训,进企业就业。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只要把规划、目标转化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具体措施,落实好党的脱贫政策,没有脱不了贫的人!”陈啸威说道。

  脱贫户安小林,2010年出了车祸,导致智力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妻子带着孩子走了,年纪大的老母亲还要照顾安小林。“安小林家,我每个月最少去两次,直到现在,我每次去他们还是不认识我。说白了,家没有一个能明白事的人,作为第一书记,这样的家庭我怎么能不管?”陈啸威说。陈啸威第一时间了解到安小林家的情况后,便开始“四处奔波”,带着安小林去医院做残疾人鉴定、帮着他去残联办理残疾证、向相关单位申报补助、多次寻找单位、慈善组织等团体帮扶安小林。经过多方联系,陈啸威找到了两家帮扶单位,定期为安小林家送去爱心资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在农村存在一种现象,一个家庭,只要家中有人得了大病重病,便会导致贫困。但是自精准扶贫政策开展以来,这种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陈啸威就针对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研究出了对症的“三招”。第一招,保住完整的家庭;第二招,开导个人;第三招,落实好国家政策。

  村里的脱贫户郑永德,身患腮腺癌。陈啸威经常去他们家“串门”,给郑永德的妻子做思想工作,让她多关心、多照顾郑永德。同时,陈啸威积极帮助郑永德申报大病救助等款项、安排的他妻子成为护林员,不断向他们讲解国家的扶贫好政策,让他们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地养病、过日子。

  陈啸威告诉记者,怎样与村民沟通也是一门学问,有时候村民们说话声音大、脾气急,这正体现了淳朴的本质,不要因为急于解释什么就去打断村民说话,就让他们说,什么问题、什么牢骚全部说出来,他们心里就畅快些,也不容易钻‘牛角尖’,了解他们的诉求,问题也好解决。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要让村民清楚、明白,国家的政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我曾经问过郑永德,没有医保、没有精准扶贫政策,你们家是什么情况?他告诉我,那他早‘没了’。对比现在,敞亮的房子住着,媳妇工作也有,孩子上学还减免学费,人都是有良心的,村民心中自然就知道党和国家的好。享受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那也必须要感党恩。”陈啸威说。

  2017年,村里的贫困户每人得到了一笔6400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是单户发展产业还是集体发展?如何找到发展稳定又可靠的企业把这笔资金投入?陈啸威及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走访企业、多次征求贫困户个人意愿、不断开会研究后,最终将新华村106人的678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投放到了仁达合作社及马相梅合作社,按照约定,贫困户每年按本金的10%享受分红,三年后,脱贫户们可以选则继续在此投放或者转投其他行业经营。

  扶贫工作队的郑晓风说:“这小伙子,年轻、胆大、做事麻利,对扶贫工作亲力亲为,每天奔波着了解贫困户遇到的各种的情况、解决问题!我们都很佩服他对工作认真、执着的精神。”

  根据上级部门安排,今年陈啸威将要卸任新华村“第一书记”。回顾一年多的工作,陈啸威说:“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自己身处这洪流中,这是一种难得的机遇,我感觉自己很幸运‘赶上了’,第一书记的工作,不管我做一年还是一天、不敢说自己做得多好,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只求不给自己留遗憾!”

陈啸威在脱贫户郑永德家询问郑永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