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经济顶层设计出台

18.09.2017  18:53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明确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目标是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表示,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这方面的指导意见,为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是要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鲜明主题。”张务锋为本刊记者解读说,具体来说,要努力做到“三个转变”:在发展动能上,实现由以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为主向创新驱动主导转变,激发粮食产业技术创新活力,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 在发展路径上,实现由各环节分散经营向“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转变,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接一连三、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在发展目标上,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提高转变,进一步集约集聚、降本增效、改善服务,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预计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主食品工业化率分别达到88%和25%以上;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粮食企业达到50个以上。”他表示。 头等大事”弦不能松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业内权威专家谈到,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既需要足够的粮食产量和库存,又离不开相应的加工流通能力和产业链掌控能力。只有经过加工转化和物流配送,把成品粮油及时供应给消费者,才能最终真正实现粮食安全。 “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求相对宽松的情况下,统筹好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个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他强调,从国际看,世界粮食强国往往也是加工流通强国。粮食产业经济越发达,产业链条越完善,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强。 “美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85%,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例超过4:1,全球四大粮商有三家来自美国。”在他看来,只有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粮食企业,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粮食产业链条,才能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国际粮食产业分工中争得主动。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粮食产业体系。2016年,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1.8万家,加工转化粮食4.8亿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粮食形势的深刻变化,对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提高粮食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采访中,张务锋提醒,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利用率低。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中高端产品缺口较大,低端产能过剩,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6%。 二是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存在两个70%。即:70%的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米面油等初级产品加工,70%的成品粮油加工企业尚未实现副产物综合利用。同时,加工业向前后两端延伸不够,产业链各环节结合不紧密。 三是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有些地方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加工流通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 四是创新投入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粮食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0.5%,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中小粮油企业普遍缺少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工艺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来源:中华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