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书写东山村新变化

28.03.2016  07:28

  青海新闻网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5日,当记者来到互助县西山乡东山村时,村民们正在土场上观看“送政策,谋脱贫”的文艺活动。这是该村扶贫工作队给村民带来的新春祝福,也是新一年谋求精准脱贫的开始。

  “我们要在为群众送上精神食粮的同时,凝聚人心,谋划新一轮的精准扶贫,争取让东山村走上小康之路。”东山村精准扶贫“第一书记”赵雅莉说。

  这是一个干旱的小山村,1200名汉、回族群众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自古以来,他们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繁衍生息,过着平凡又不富裕的生活。也正是这种传统的农牧文化,让这个小山村的群众习惯了过与世无争、安逸平静的生活。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却成了阻碍村庄发展的一种无形的墙,东山村也成了路人皆知的贫困村。然而,这一切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到来逐渐成为历史……

  2015年10月,团省委干部赵雅莉以东山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了这里,在经过一番了解后,她和队员们开始了拉网式走访农户,按照精准扶贫“五看法”要求,经过详细摸底、公开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了91户贫困户,为她们下一步制定脱贫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变群众观念是精准脱贫的关键,也是突破口,群众观念不转变,仅靠我们是解决不了脱贫的。”赵雅莉说,为了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她和队员们抓住每一次与村民见面的机会,给村民讲政策,宣扬劳动致富、勤劳致富的光荣传统,给群众心里埋下了“自力更生、谋求脱贫”的种子。

  王统邦在东山村当了30余年的村支书,精准扶贫给东山村带来的变化,让这个耄耋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正因如此,扶贫队不论是走访群众,还是举办活动,他都会忙前忙后,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因为他知道,支持扶贫队的工作不仅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自己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愿望。

  付出总会有收获。几个月下来,扶贫队的工作使东山村有了喜人的变化,村民争相发展、团结一致的面貌让王统邦喜上眉梢。“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精准扶贫的意义,脱贫致富的愿望和积极性更加强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王统邦激动地说。

  群众有了脱贫的愿望,发展就有了动力。随着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东山村脱贫致富的号角正式吹响。

  针对东山村大部分妇女群众不能外出务工的实际,扶贫队在仔细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做串珠手工艺品加工来脱贫的计划。60名妇女在专业老师的培训下,初步掌握了串珠的技艺,有的还被一些串珠企业招为临时工。刚刚学会一些串珠技巧的村民马尕花一边摆弄自己制作的串珠纸巾盒,一边高兴地说:“虽说串珠不能挣到大钱,但是坐在家里挣上一点零花钱,能买点油盐酱醋还是挺好的!”

  在东山村,刚刚起步的串珠工艺品加工已经被妇女们所津津乐道。闲余时间,她们便三三两两围在一起,或讨论新技巧,或琢磨新花样,谋求着串珠给她们带来更大的利润。

  赵雅莉说,串珠在家中就可以完成,妇女们在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就能赚点零花钱,很好的解决了打工与顾家的矛盾。但是要想让串珠成为脱贫的方式之一,就要让更多的妇女参与进来,形成规模,创建小公司,这样才能进一步通过电商、微商等信息化平台,把群众制作的串珠工艺品销售出去,让群众获得更好的收入。

  为了快速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扶贫队瞅准家政、护工市场需求大的时机,结合东山村外出打工群众多的实际情况,把劳务输出定为脱贫致富的另一条措施。西山乡乡长杨盛春认为,目前社会上家政工和护工很紧缺,通过专业的培训后,让群众带着一技之长去务工,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要利用该村回族群众养殖业方面的特长,争取家庭牧场等项目,发展壮大养殖业,让群众早日实现小康。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伴着和煦的暖阳,精准扶贫书写着这个小山村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