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青海系列报道之三 彩绘木俑:尽显青海丝路盛唐风采

25.04.2016  12:01

  南北朝时期,当河西走廊段丝路因群雄割据、战争不断而交通阻塞的时候,位于我省的丝绸之路青海道,迎来了它的繁盛时期。历史在不断演进,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到了唐朝,河西走廊丝路开始畅通,丝绸之路青海道与其并行发展,我国路上丝绸之路迎来了另一个春天。

  在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许多很有特色的文物出土,有极具中亚和西亚风格的钵罗婆文字锦、萨珊王朝银币、粟特金银器等,中原文物有开元通宝,漆器等。其中,出土于西宁市南滩地区的唐代木俑,是唐朝丝绸之路青海道繁荣不衰的重要佐证。

  青海新闻网讯

  4月21日,春日暖暖,在西宁市城中区南滩地区,学生们的读书声从西宁市第三中学传来,旁边的公园里鸟语花香,游客往来频繁。青唐城古城墙巍然屹立其间,固守着属于它的往事。询问了几位在公园休息的市民,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如今高楼林立的南滩原来是一处古墓群。这处古代葬地,曾有上至汉代,下至明清的古墓葬,墓葬密集重叠。现珍藏于青海省博物馆的一对唐代彩绘木俑,就曾出土于这里。

   古墓群中出土唐代木俑

  上世纪50年代末,西宁市政建设如火如荼。政府选定南滩要修建体育场。工程实施不久,人们便发现这里居然有许多古墓。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随即前往考古。原来南滩是历代的葬地,里面墓葬上至汉代,下至明清,墓坑密集,有些墓葬相互重叠。

  可惜因为当时修建体育场的工程紧迫,出土这两个唐代木俑的墓葬被严重破坏。据《青海省志·文物志》记载,当时在南滩唐墓中仅收集到了一男一女两个木俑,以及数枚开元通宝铜钱,墓葬的形制也没有弄清,墓葬的主人是谁也就不得而知了。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祝君说:“如今,离这两个木俑出土的时间已经近六十年的时间了,仍然能看出木俑身上丰富的色彩装饰。这两个木俑都是拱手而立的站立俑,男木俑身着红彩衣裳,女木俑身着红衣绿裳,风姿绰约。”

   颇具盛唐风采

  因为年代久远,虽然两个彩绘木俑身上有一些残缺,但是这无损两个彩绘木俑的盛唐风采。

  青海省博物馆保管研究部主任李峰详细介绍了这两个彩绘木俑的特点。李峰说:“男木俑高34.4厘米,宽9.2厘米,面部饰以白彩。面部丰满,手臂使用浮雕法刻出,五官和衣饰使用线刻法表示,宽衣博带。雕刻木俑的刀法看起来简练,但是木俑的神态依然准确生动,颇具盛唐风采。女木俑高33.5厘米,宽10.8厘米,雕刻方法与男木俑相同,面部也饰以白彩。女木俑的发髻高盘,头发饰以黑彩,女木俑身着拖地长裙,并饰红彩,长裙衣褶向右斜下,表示了步态中的衣裙飘动。衣袖褶缝中饰有白蓝两色颜料。”据了解,古代木俑的制作一般要经过三个工艺,成型、彩绘和着衣。我省出土的这两个木俑只经过了两道工艺。即选取木头雕刻成人形,然后再彩绘,如给头发彩绘黑色,面部涂白粉,因为这两个木俑不是着衣木俑,所以彩绘时,身上还要彩绘出衣服,裙裾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唐朝是一个开放而包容的朝代,那个时期的男女都很爱美。据了解,唐朝时的男人也喜欢化妆,脸上总是涂满面霜,涂抹唇膏。女性自然也不甘示弱,仅发型就有许多种,如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等。我省出土的男木俑面部饰白彩,女俑发髻高盘等,都从侧面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气。而且唐朝一直以胖为美,两个木俑丰满的身形,传递着许多属于唐朝的历史信息。两个木俑的发现,为研究唐代社会生活习俗、服饰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996年,国家文物总局全国馆藏历史一级文物专家鉴定组来青海鉴定文物时,对这两个木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木俑刀法流畅简练,体态表现丰满,神态生动,具有盛唐时代以胖为美的艺术风格,确定为一级文物。”

   木俑是活人殉葬替代物

  在古代,有一种残酷的殉葬制度,即活人殉葬。因为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与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所以生前的奴仆和财富都要随葬到墓中,供自己死后使用。在这种观念下,残酷的人殉制度产生了。在我省已发现的许多考古遗址中,很多墓地都有人殉的存在,如卡约文化墓地、齐家文化墓地等。从原始社会到殷商时期,人殉发展到了鼎盛。木俑大约出现在东周,它渐渐取代了人殉,作为一种模拟物,随主人陪葬。可以说,俑是人殉的取代物。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跟随太宗多年的两个将领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而自请殉葬,被刚继位的高宗皇帝李治所禁止。由此可见,唐代时的殉葬制度有了新的发展。出土于南滩的两个木俑,应该也是主人的随葬品。

  男木俑面饰粉白,身涂红色颜料以示红衣裳,长衣长裙遮住了双足,双手筒袖而立。

   唐朝青海丝路繁盛的见证

  即将在我省开展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中,这两个彩绘木俑被选入其中,作为我省丝绸之路上的代表性文物,参加巡回展,从陕西到甘肃,从新疆到宁夏,再回到青海,它们仿佛又走了一次丝绸之路,去探寻它们的身世之谜。但是迄今为止都没有人能给予一个确定的答案,它们为什么会来到青海。

  难道是沿着丝绸之路青海道到了青海?据《青海通史》记载,随着隋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河西走廊恢复了它丝绸之路主干线的重要地位,但是横贯青海高原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并没有因此衰落。“当时,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与青海道应该是并行发展的。”祝君说。对此,有史料为据。唐贞观九年,李靖讨伐吐谷浑,吐谷浑国主遁往西域,这一事实表明,唐朝时,青海吐谷浑与西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通往西域的青海道依然很繁荣。除此之外,唐朝时,唐蕃古道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两个木俑从长安到青海提供了条件。也许就在此时,有商人将这两个木俑带到了青海,被它们的主人选中作为自己的随葬品。

  也有人猜测它们会不会是当时西宁的哪位能工巧匠的作品?祝君说,唐朝与吐蕃和吐谷浑偶有战争,但是更多时候还是以和平为主,特别是弘化公主和文成公主与吐谷浑和吐蕃的和亲,更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和平的。

  两位公主和亲,都曾经过西宁,也就是当时的鄯城,两位公主带着许多能工巧匠和书籍等,其中也许会有人因故留在了西宁,或是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当地人。不管这两个木俑为何会在南滩出现,它们的存在足以证明,唐朝时,不管是丝绸之路青海道还是唐蕃古道都是当时重要的文化贸易之路,是中西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