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面对面:繁荣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

13.03.2015  15:02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的一年,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建设。  “要弘扬中华优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的一年,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建设。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这些重视文化建设的话语和措施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出现,令人备感振奋。”来自果洛的格萨尔研究专家诺尔德代表高兴地说。

  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中的瑰宝,而保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支持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对于巩固各民族团结和谐、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早已是我省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共识。

  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青海高原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近年来,我省在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何峰代表说,全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3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6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6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100项。青海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其中少数民族4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0人,其中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这些传承人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中央财政对青海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共投入1.2亿元,从2012年起,省财政设立4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

  “不仅如此,我省已经连续举办10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已经成为全国演出规模最大、参与歌手最多、最具影响力的花儿演出展示品牌。已经连续举办五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连续举办十一届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娘毛先代表说。

  那么,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何峰代表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近年来我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是全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优秀的传统文化基本上实现了覆盖性保护。二是生产性保护取得了“双赢”效果。三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我省广大藏区来说,省委省政府实施的文化惠民政策成效显著。”诺尔德代表说。

  的确,过去的一年,我省深入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惠民推进工程、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文化园区建设工程、文化市场建设工程、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文化开放交流工程和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等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如今,27个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开工,收缴和置换非法地面卫星接收设备全部完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7.5%。

  我省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在我省,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健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推进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热贡和格萨尔(果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建成省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繁荣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何峰代表说。

  “要以文化产业园为平台,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广播电视、影视制作等新业态,文化产业增长12%。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乡社区文体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充分发挥现有场馆设施的作用。”鲍义志委员说。

  尼玛卓玛代表在向大会提交的建议中说,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青海藏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州、县、乡、村和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使文化发展有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建议通过支持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基层文化部门(单位)有人干事和能够把事干好的问题。建议国家进一步注重从投入、税收、金融、市场准入、土地、人才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造福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