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上的新希望

18.05.2015  14:42
核心提示: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乌兰县,境内绿树成荫、农田纵横。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勤劳的乌兰人民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日出日落,朝耕暮作,固守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近年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乌兰县,境内绿树成荫、农田纵横。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勤劳的乌兰人民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日出日落,朝耕暮作,固守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近年来,乌兰县紧抓机遇,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带来的商机,改变传统经济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华丽的转身

  5月5日,乌兰县希里沟镇的村民们正在播种藜麦,乌兰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朝斌说,2014年公司从南美洲引进藜麦1200亩种植获得成功,系我省首家规模化藜麦种植加工企业,也是省农牧厅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

  藜麦种植不仅可以有效用盐碱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抑制土壤进一步盐碱化和地表植物群落的退化,从而治理高原盐碱性荒地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改善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内的土壤和生态环境。藜麦还可用城市绿化,可达到高原城市独特的绿化、美化、净化空气的目的。藜麦中的提取物可用作有机农药及润湿剂、根生长剂,可用于化妆品如口红、洗发水。秸秆可用于动物的绿色饲料。

  多年来,乌兰县的农牧业以一家一户为主体,分散的小农经济是其主导生产形式。农牧业基础太薄弱,生产方式太传统、太粗放,而今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成片的土地上,种植了藜麦,村民们通过藜麦种植走上了致富路。在乌兰三江沃土有限公司藜麦加工车间内,家住乌兰县的才仁正忙于检修电路,他说:“藜麦的种植不仅给他带来收入,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该公司种植加工的藜麦和藜麦茶已经远销北上广,甚至香港等地,乌兰县又多了一种特色农作物金名片。”

  有望成为我国最大藜麦生产地

  5月6日,来自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作物生理学教授,资深藜麦专家丹尼尔,应乌兰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邀请,对乌兰县的藜麦种植工作全面评价和技术指导。

  丹尼尔先生在藜麦方面已作了15年的研究,他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藜麦育种、藜麦生理学研究、藜麦与环境的关系,藜麦种植技术。他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南美洲,同时多项研究是全球范围内的,包括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

  丹尼尔先生对乌兰三江沃土公司这些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尤其在藜麦品种资源收集、选育、种植技术、种植推广及加工技术方面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赞誉。2015年乌兰县藜麦种植基地将作为青海省第一个藜麦品种选育实验基地,这也是我省乃至全国第一个藜麦品种审定,并初步命名为“青藜1号”,该公司将在2015年完成外来物种安全性测定工作,这将有利于藜麦在海西地区的推广种植和健康发展。

  丹尼尔一行除了现场指导了乌兰县藜麦基地,还参加了藜麦座谈会,同乌兰县政府、青海科研单位一道探讨藜麦在海西州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座谈会上,乌兰县委副书记、县长钱国庆介绍了乌兰藜麦从试种取得阶段性成果到大田推广种植存在的问题,并听取了丹尼尔、省种子站、高原生物研究所等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丹尼尔对藜麦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海西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藜麦种植基地。

  打造亿元藜麦产业

  2014年乌兰三江沃土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200亩,投入资金830万元,引入稼褀1号、稼褀3号和稼褀9号藜麦品种种植,收获藜麦产量210吨,培植选育优质藜麦品种7000斤。2015年,公司将积极开展青海省藜麦品种审定及外来物种安全性审定工作,在审定的基础上,推广和扩大种植规模。2015年计划种植藜麦4000亩,争取三年内带动海西地区种植藜麦3万亩,总量可达到6000吨以上,产值将达到5亿元,争取把藜麦打造成海西继枸杞、三元牛之后的又一个亿元产业。

  届时,海西藜麦种植产业化逐步形成,藜麦秸秆粉碎后加工成特殊的饲料进行牛羊育肥,将藜麦种植、藜麦加工、牛羊养殖等形成一条健康优化的产业链。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保、旅游等生态观光效益,为海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