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聚焦:联上“互联网” 打开一片天

25.05.2016  10:06

   果蔬产销“零环节”

  “奶奶,我给你买了豆腐皮和芹菜,还有牛肉,下午5点来钟送到家。”小马是省城西宁的一名医护人员,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照顾年事已高的奶奶。后来她惊喜地发现,只要在手机上注册一个“高原农副产品网”的账户,就可以立马买到时令蔬菜、米面油盐之类的每日生活必需品,而且能预约时间直接送到家。“只要点几下APP,就可以通过支付宝或微信钱包,轻松完成付款,配送人员根据约好的时间把东西送到家。”这种省时省力的便捷,让小马高兴极了。

  像小马一样,越来越多的西宁市民通过“高原农副产品网”这个电子商务平台,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

  在“互联网+”时代,变革、转型是大势所趋。位于湟中县多巴镇黑嘴村的湟中红高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抓住改革机遇,向电子商务转型,率先融入“互联网+”大潮,在我省农村地区辟出一条发展和致富的好路子。

  “作为西宁市的菜篮子,湟中县销出的蔬菜在西宁蔬菜市场占有一定比例。以前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农产品销售困难、利润低,挫伤了农民的种养积极性。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湟中县供销联社合作社、湟中红高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及个人共同出资1260万元,在原有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成立了青海千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5年5月创建并上线了‘高原农副产品网’。目前开设了电子商务APP客户端、电话、微信等网络平台渠道,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实现了蔬菜从地头——农药检测——配送至餐桌一站式服务。”湟中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白迎春介绍。

  红高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方文成告诉我们,早在2014年8月,合作社就筹建了“湟中康川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并注册了“康川”和“红高原”等农产品商标,成功打造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红高原果蔬”品牌。

  “以前销售主要是靠商贩把菜从基地里拉出来送到批发市场,从批发市场再送到超市和一些小菜店,一棵菜进城需经几道坎,价格就逐渐高起来了。现在通过互联网,客户从网上把菜订了,蔬菜直接从地里摘回来,再通过我们的农药残留检测,直接就送到大家的餐桌上了。这样,农民销售的渠道畅通了,价格也提上去了,对市民来说,品质提升,价格比以前至少要便宜30-40%。我们现已在西宁市区建立‘高原农副产品网服务中心’57家,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75家,就是要实现农产品销售‘零环节’。”方文成表示。

  白迎春认为,从生产商到社区和乡村服务中心的直接对接,带来了双重效果:一方面,社区和乡村零售的进货渠道都是在“高原农副产品网”的严格审核把控下的生产厂家,杜绝了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从各种批发部进购到假货的问题;另外,“高原农副产品网”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让利给零售终端店,使得这些加盟社区和乡村店贩卖正品的收益一点都不比过去从批发部买假贩假的收益低,从根本上排除了“高原农副产品网”系统内假货存在的空间。

   驶入网上农产品

   销售的高速公路

  小白和小邓是湟中县大源乡两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大源乡南朔山无污染的优美环境,深深地吸引着两个年轻人,他们发挥自身所学专业的优长,在南朔山山林中以散养乌鸡为创业起点。在两个人的坚持和努力下,成功培育出了安全、营养的生态乌鸡蛋。

  优质产品生产出来了,紧接着面临的却是销售问题,加上生态乌鸡的培育生长周期长,产蛋率低,耗费人工,成本比市场普通的蛋要高,而两位创业者却只能采用传统的销售模式,以每个鸡蛋1.2元的低价依靠一些小卖店代销,造成了“好东西,销售难”的困局。

  就在俩人为销售的难题烦恼时,湟中县农牧局引荐他们入驻了“高原农副产品网”。入驻该网站后,公司对其销售思路和产品包装都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价格定位,由原来的1.2元/个定位到2.8元/个,并以线上销售的模式成功将乌鸡蛋销往江苏。

  和土鸡蛋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沙棘蜜、藏香猪、牛羊肉等高原土特产,通过“高原农副产品网”行销全国。

  “在我省农村,由于多数农民不会上网,物流缺失等因素,村民自产的一些农产品往往出售无门,而电商利用本身网络系统点多、面广、线长的资源优势,依靠物流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配合,将农村物美价廉的产品就近推向全国,并提供惠农信息、便民服务等附加增值服务,整合出‘商品销售+农产品返城+民生服务+政务信息’的功能,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网上高速公路,为农民打通了一条农产品销售的快速通道。”湟中县副县长马财说。

  “现在只需扫一下微信二维码,客户就可以下单了,当天3点以前下的单,到六七点下班时间基本上也就送到客户家了,越来越方便,蔬菜的销售量每天随着用户的增加也越来越多。我们利用顺丰物流,已成功将湟中县的蔬菜、鸡蛋等,配送到了上海市居民区,在以前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合作社工作人员小张感慨道。

  据悉,“高原农副产品网”整合“114MALL”平台至今,上海用户对湟中县鸡蛋、果蔬类的下单量已达近500单,大大提高了青海湟中县的知名度,成功实现了线上交易,行销全国的销售模式。

  如今,对接了“青报商城”、“114MALL”、“供销e家”、“青海供销e家”、“过日子网”等电商平台,“高原农副产品网”日渐完善与壮大。上年度,线上订单量每日已达300多单,销售额达3.5万元,线下订单1.5万元,上年度年销售额达到1820万元。今年第一季度青海特产及农产品省外销售额达36万元,省内日销售额7万元,销售农产品种类达270种,农产品日收购量为20多吨。为全省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起到了示范作用。

   辐射带动能力凸显

  有梦想又肯实干的人定会飞得高远。方文成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属于传统互联网的一个特殊领域,从根本上讲,经营农业,必然与土地资源密不可分。

  合作社成立后,对专门的种植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建立了果蔬品可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成功打造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红高原果蔬”品牌,并注册了“康川”和“红高原”等农产品商标。为实现产销一体化,合作社筹建了占地面积近2公顷的“湟中康川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合作社在配送中心,通过“品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果蔬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后方可将农产品验收入库、分捡、打包、配送至消费者的餐桌上。合作社果蔬已通过了国家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果蔬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追溯系统二维码找到商品溯源,确保了商品的安全性。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营大大增加了湟中县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湟中红高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的生产量已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湟中县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70多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30多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高原农副产品网”,为全县各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企业拓展了新的销售渠道。

  为了便于服务用户,合作社已在西宁市区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店120多家,75家乡镇农村服务店正在紧张的筹建中。

  依托互联网的优势,现在,“高原农副产品网”已在上海,北京,江苏,广州建立了青海千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分公司,并建成高原特色农产品实体店4家。省内已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建立了分公司。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理念将高原农副产品行销至全国。

  方文成说,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公司与农户签订果蔬种植订单,让各种植合作社和农民适时调整扩大果蔬种植面积,让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卖个好价格,增加农户收入。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合作社今年投资400万元,新增农产品清洗、加工生产线1条,争取将湟中县农副产品推向西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我国各大人口聚集的城市,将日销售量增加到110吨。

  在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

  湟中县副县长马财介绍,为了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湟中县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政策,加快推进电商进农村,通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物流仓储和配送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搞活农副产品、文化产品流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系列农产品电商扶持政策,使红高原果蔬专业合作社在青海率先实施了农业物联网生产示范。去年年底,湟中县也被列入青海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至2017年,湟中县16个乡镇(康川街道)、383个村,建设17个乡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275个村级服务点,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100%,村级覆盖率达到75%;湟中县电子商务销售额将达到2亿元以上。”马财说。

  对下一步的发展,方文成信心满满,“2015年——2016年在西宁市建成100家社区电商服务中心,真正实现农餐对接,实现零环节。辐射我省5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带动农户6000户以上,直接安排劳动力300人。”(王玉娟)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