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调结构转方式 新常态下打造青海发展新引擎

26.01.2015  09:54

  青海新闻网讯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把握好保生态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系,正确引导社会预期,更好地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子。

    ——摘自省委书记骆惠宁在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根本路径。以生态保护倒逼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升级,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将坚持以调结构为主攻方向,在战略上打好持久战,打赢攻坚战。

    ——摘自省长郝鹏在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回望2014,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孕育新的增长极,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发展蹄疾步稳;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2015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青海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外部动力,绿色引领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为适应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也成为青海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抓手。

  在新一轮力量的积蓄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和机制正在逐步建立。

  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省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从投资、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入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将农畜产品加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食品制造等产业中的16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纳入“工业双百行动”,14个项目列入50个重大工业技术进步项目进行大力扶持。电子商务领地也被积极开发,“大美青海馆”、“青海过日子网”、“网络购物节”以及青海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的建立,让我省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合青海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特色生物、高原特色农牧业、生态保护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使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开始巩固,提升了全省科技创新能力。

  201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301亿元,增长9.2%,增速位居全国第10位。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09亿元,增长21%,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投资占比51%;

  工业领域,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省内32.5复合水泥产量下降50.2%,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率达到70%,多晶硅产能实现省内消纳70%;

  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装备工业均增长30%,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为近年来最好成效;

  新能源领域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320兆瓦水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

  我省110项“双百”项目中,轻工业占到项目总数的三成。轻工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增速连续三年高于重工业;

  服务业领域,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土电子商务平台首次上线运营;

  旅游业品牌发力,西宁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农业领域,我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全覆盖的露地蔬菜补贴机制,黄河谷地菜篮子建设取得新成效,枸杞出口跃居农产品首位;

  2014年,我省科技支撑青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科技创新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态势开始显现,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驱动器。

  打铁还需自身硬,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如何正视自身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风险,以新常态促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省面临的突出矛盾,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也反促着青海调结构、转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决心。

  “近年来,我们抓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青海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十二五’改革目标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结构失衡成为我省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青海第一产业比重偏低,第二产业中重工业、资源类产业占比太重,在全国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结构矛盾更加凸显,同时,服务业占比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工业发展的比重太小,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我省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更加困难。与此同时,技术人才的匮乏也使得我省在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精深加工方面尤显不足。”列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吴海昆强调。

  摸着石头过河,既要“过”稳、又要“过”好,坐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青海农牧业水肥草丰、循环工业势头强劲、旅游业好景一片、新兴服务业尚在“处女地”,充分发现、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迫在眉睫。

  对此,吴海昆认为,调结构、转方式既是当前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打造一个全新的、适合我省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产业结构,农牧业要继续发挥特色,增加农牧产品附加值;工业发展要由重工业向特色工业、轻工业逐步转换,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动鼓励群众创业,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形态;新兴服务业、养老健康、医疗、旅游、文化是重要调整方向,产品结构要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发挥青海优势。同时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从而形成“青海优势”。

  当前一段时期内,青海经济仍处于“投资拉动型”发展阶段,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招商引资,增强、完善现有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战略性产业,打造经济“升级版”才能取得更大进展。“十二五”收官之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培育,我们坚信,青海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充分挖掘潜力 实现产业增值

  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推动新兴业态发展壮大,增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加大政府投入,确保服务业增长9%,这是我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2014年是我省服务业发展增速迅猛的一年,这一年,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现代物流势如破竹、“123”、“1020”科技支撑工程精准实施,科技服务业前景广阔、旅游业如火如荼。

  如何打造服务业增长新引擎,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副县长牛得海认为,在当前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因此,我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讲意义重大。

  “旅游业蕴含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兴行业,将有力地带动就业、创业。以互助县为例,土族文化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两张‘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乃至外国游客的目光,我们正在努力打造‘5A级’景区,以旅游文化为突破口发展全县服务业。”牛得海说。 绿色、循环发展是我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的主轴,全省唯一的以青藏高原绿色生物资源研发、加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园区——海东工业园区互助绿色产业园为轻工业增速带来活力,作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15个重大工业园区之一,互助绿色产业园以青稞酒酿造、高原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吸引了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企业——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最大的“极草”系列产品加工企业——青海春天药用资源有限公司以及茶厂、蜂产品加工等14家绿色企业,成为丝绸之路新经济带上的特色轻工业基地,也酝酿出全省轻工业的新增长极。

   “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11月,青海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由此开启。生态第一、生态立省成为关键热词,既要“发展”又要“保护”,找准着力点、发力点显得非常重要。

  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苏海红说:“步入2015年,外部环境更加严峻,调结构、转方式是青海经济实现稳步发展的主题,提质增效、打造新的增长极成为必由之路。我省要因地制宜,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实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在这种形势下,循环经济发展很有必要。”

  农牧业是我省特色产业,面向市场还有巨大的空间和潜能,传统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余力,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迈进。工业持续可循环发展也是青海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要发挥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带动作用,注意协调配合,打破区域概念,把共同竞争力整合成优势资源,同时培育新增长极,在工业上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同时,培育生态文化,加大对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普及教育,积极发展生态文化企业,推动以政府传播、引导、规范为主的生态文化建设。在三江源区培育生态产业,优势资源地区打造民族手工业、中藏药、生物制药等节能产业,结合商贸、旅游、生态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使经济社会达到良性的转型发展。 苏海红认为,在体制机制方面要建立激励惩罚机制,把资源降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对传统工业产业的循环化和绿色化改造,将绿色发展由政府推动内化为市场和企业的自主行为,逐步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培育和扶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升资源型产业加工转化率,通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出台高技术人才培育政策,加大引进科技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在矿产资源开发、化工、畜牧业等行业实现加工增值,向延长加工链要效益,努力使精深加工产值最大化。

   新常态  新机遇

  “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

  我省产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加快推进全省三次产业特别是工业向特色优势型、循环利用型、创新驱动型转变显得更加现实而迫切。必须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积极发挥投资对调结构的导向作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的过程是苦涩而艰辛的,成果是丰硕而显著的,在青海经济正进入增长动力切换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风险和机遇始终并存。能否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好调结构、转方式这盘棋,关乎着青海大地570多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切身利益。沿着2014年新常态经济的运行轨迹,未来青海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将进一步增强,经济领域的改革正风起云涌,形成一股青海经济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