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一幅苗壮草肥的丰收画卷

28.05.2014  23:36
核心提示:  ——青海省气象部门开展为农牧业服务工作侧记     5月的青海,绿意盎然,黄河及湟水河谷、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等主要农业区作物长势良好,小麦、青稞、马铃薯等在茁壮生长,

  ——青海省气象部门开展为农牧业服务工作侧记

  

  5月的青海,绿意盎然,黄河及湟水河谷、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等主要农业区作物长势良好,小麦、青稞、马铃薯等在茁壮生长,油菜花从东向西逐渐娇艳开放。作为全国四大牧区,全省牧草已经陆续返青,准备育肥牛羊,回报勤劳的草原牧民。春天,孕育生命和希望的季节,在不久的将来,丰收的喜悦将再次弥漫在这片高原辽阔大地。

  近年来,青海省气象部门以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三农”专项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宣,土洋结合,不断推出服务“三农三牧”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全省农村牧区农牧业服务能力和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破解农牧区、农牧业发展难题,气象为农牧业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情系农牧民安危,夯实欠发达地区灾害防御基础

  青海地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山大沟深,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干旱、雪灾、暴雨、泥石流、雷电等气象灾害时常发生,加之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每年气象灾害对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去年8月22日,我州同仁县兰采乡4小时降水量达47毫米,而当地河沟地区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佛事活动,州气象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政府部门赶紧采取避险措施,疏导牧民群众,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至今日,黄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李加才让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以前,气象部门只发布预报,而现在除了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外,还提醒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服务主动,理念得到了转变。我们现在干工作都得考虑天气因素,气象信息已经成为州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2012年7月29日,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出现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罕见的暴雨天气,但是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2013年8月21日晚至22日早晨,西宁市大通县降水量达144.9毫米,几乎达当地历史日最大降水量的一倍,由于防御及时,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2012年以来,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省共在11个县(次)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前两年中央财政专项累计投入835万元,地方政府财政匹配专项资金146万元。2014年在我省在11县开展“三农”专项,中央财政投入增至520万元。以‘三农’专项建设为抓手,全省农村牧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青海省气象局局长谢双亭说。

  从青海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了解到,目前,青海省已建有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97个,与农牧、民政、国土等部门联合建立乡(镇)村气象信息员达4413人,行政村覆盖率达94.6%。建设气象灾害农村预警大喇叭233套,电子显示屏188块,开发了大喇叭、电子显示屏运行监控平台、一键式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全省33个县对586条中小河流、379个山洪沟、301个泥石流点、255个山体滑坡隐患点开展了暴雨洪涝风险普查工作。完成了省、市(州)、县三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平台的安装和本地化,并开展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全省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提升、覆盖面显著拓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不断强化,农牧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加强各部门联动,提供精细化服务助力农牧业发展

  农牧业增产增收是农村牧区稳定发展的基础。近两年,青海省气象部门加强和农牧、民政、水利、林业等部门的合作,加强信息共享、联合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全省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更加有力,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显著增强。

  据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孙文龙介绍,目前气象、农牧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就人工增雨、防雹减灾、草原防火、病虫害监测预警、牧区雪灾预防等工作进行专题会商。在农时关键节点共同研判旱情、土壤墒情等,及时发出灾情预警信息。共同预测评估,发布粮油产量预报、载畜量预测和产草量预测。2014年,两部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联合开展面向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的通知》。

  由于黄河流经,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杨、公伯峡4座水库构成了尖扎县近93.5平方公里的优质水体。该县依托干净冷凉水体资本,开展高白鲑、红鳟鱼、大闸蟹等冷水特色养殖,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尖扎县气象部门加强和当地科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在水产养殖基地建立冷水养殖气象服务系统,为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尖扎县坎布拉镇黄河魂大闸蟹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高坤告诉记者:“通过测量鱼类生长需要的水温、溶解氧以及ph值等要素,科技人员提出合理化养殖建议,养殖人员根据观测数据适时调整给食量,既提高了产量,又增加了养殖周期,同时,避免了污染环境。我们非常喜欢这种气象服务方式。”

  “依据各地气候、农牧业种植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牧业服务工作,才能受到群众欢迎,才能得到政府支持。”地处柴达木盆地枸杞生产基地的诺木洪气象站站长梁志勇说。近年来,诺木洪气象站加强和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沟通协作,在枸杞种植基地建设小气候观测站,发布枸杞采摘期预报、晾晒期预报,受到种植户普遍欢迎。

  牧区转场预报、虫草采挖期预报、枸杞晾晒期预报……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很适应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不断推出,科技含量也愈来愈高,气象“消息树”成为全省各级政府和农牧民最关注的生产生活指南。目前,青海省气象部门在全省建成了4个农牧业气象试验基地,7个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气象服务基地,安装自动气象站、小气候观测系统、自动土壤水分仪等自动化观测设备。统一开发了省、市(州)、县三级农牧业气象业务一体化服务平台。制作了4大类农作物气象服务指标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指标集。完成了主要农作物、设施或特色农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了春小麦节水灌溉、优良牧草种植及管理、枸杞低温冷害防治、设施大棚揭膜等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今后,气象部门将与省农牧厅联合组建集网络互连互通与数据交换、分析、处理、服务于一体的农牧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和完善与农牧、民政等部门的灾害会商、灾情调查等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切实提高农牧业生产领域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将参与科技厅牵头的“青海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以及其他部门的重大科研项目,提高气象为农牧服务信息的科技含量。”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李凤霞说。

  注重可持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为农牧区趋利辟害

  人工影响天气做为青海省气象部门“亮点”工作,在为当地农牧业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气象为农牧区趋利避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全省8个市(州)、39个县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作业面积为52.25万平方公里。作业区内共布设高炮157门、火箭177架、地面燃烧炉58台,每年租用两架飞机分别开展东部抗旱作业和三江源增蓄作业。2006年至2013年,东部农业区增加降水51.8亿立方米,三江源地区增加降水量474.96亿立方米。全省人工防雹作业控制面积达到440万亩,约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东部农业区冰雹受灾面积,由2003年之前年均32万亩降至目前的年均19万亩。

  |“围绕当地需求,灵活采取方式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真正让此项技术在全省生态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支持保障。”青海省气象局应与减灾处处长李仑格说。

  2014年,为有效应对每年出现的影响春播的“卡脖子旱”,青海省气象部门早部署、早安排,一遇天气过程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影响下,4月份全省先后出现了三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降低了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解除了农业区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牧草返青十分有利。近期,由于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偏少,龙羊峡等大型电站发电量下滑,青海省气象部门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已连续多次在黄河上游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