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幸福青海的民生画卷

24.01.2018  10:01

   民生十件实事全部兑现——

  青海新闻网讯 跨入2018年的门槛,站在新时间的节点回望:“脱贫了”、“涨工资了”、“住上新房了”、“创业成功了”、“生态环境更好了”……一组组生动的热词,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让2017年的民生画卷厚重而温暖。

  倾力民生改善,加速幸福赶超。过去一年的时间,我省坚持以“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实,以“民生十件实事”为切入点,努力使民生改善的触角伸向青海高原千家万户,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年时间而过,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年初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13项民生调标政策全面落实、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增长9.8%,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

  一年的时间见证,更多的惠民政策密集出台,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更多的民生短板得以补足,更多的百姓分享到发展红利,一份数据真实、事件鲜活、分量沉甸的“民生期末答卷”交出。

  这份民生新答卷,浸透着最浓最深的民生情怀,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让青海幸福更加繁华。数钱包、掂饭碗、看环境……老百姓直呼“获得感”增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数一数钱包,群众更有“获得感” ——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增长9.8%,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出台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增收政策,调整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提高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扩大农村住房保险范围。

  掂一掂饭碗,创业就业更加顺应民意——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落实创促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9.4万人次。

  “以前,总是担心没活干,现在经过在青海省妇女干部学校培训,通过了技能考核、鉴定,成为了一名专业的保洁员,以后真的不用担心失业了,安心了!”从事家政服务业的李阿姨,聊起自己的工作油然欣慰。

  看一看生活起居环境,群众直呼“更方便、更舒心!”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人均提高到每月450元,农村低保人均提高到每年3320元,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207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比国家标准高出85元,36.4万学生纳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出行更畅通,完成昆仑桥拓宽、湟水路高架桥等53个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8600公里。新建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7.2万套,完成农牧民危旧房改造6万户。实施16个“美丽城镇”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每一组数字都体现着温情,每一项政策都表现出关切,每一次改革都渗透着希望。

  政府倾心、倾情、倾力要把民生工程搞上去,顺应了广大百姓过幸福生活的期待,不仅让百姓感到安心、舒心、暖心,也让百姓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盼头。

  “儿女们外出打工不在身边,我和老伴在这个养老院里,晒晒太阳,看看书,还能和其他老人们一起娱乐娱乐,就医、买东西都很方便。”冬日的暖阳照在治多县幸福敬老院里,才措老人一脸幸福地说。

  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百姓对养老问题日益关注。 2017年,我省调整提高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标准,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

  治顽疾、补短板、解烦忧……民生改革加速发力破困局。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千家万户的小事就是省委省政府牵挂的大事。一年来,更多的惠民政策密集出台,一系列民生“顽疾”被因症施治,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聚焦人们最关心、最烦心、最忧心的事,解决了许多深层矛盾。

  脱贫攻坚更扎实,小康图景渐成现实。

  “有生之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一家老小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有了村里的扶贫产业,以后的日子更有奔头。”隆冬时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举行东拉卡、洛乎藏两村易地搬迁项目建档立卡户分房仪式,村民韩锦志家里有五口人,是当日领到新房钥匙的55户居民之一, “孙子在扎巴镇上学,现在我们也从山上搬到镇里,一切都方便了。”

  在政策、资金、人力的聚光灯下,脱贫攻坚这项“头号民生工程”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过去了,青海脱贫攻坚打了一个翻身仗。7 个贫困县摘帽、525个贫困村退出、15.8万贫困人口脱贫。

  还有看病、医疗、教育、环境一些民生热度高的问题,也随着一项项民生补短板改革工程、建设工程落地不断化解——

  看病就医更方便。去年我省全面开通了与外省的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业务,调整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76.45%,完成包虫病筛查193.87万人次,完成19.4万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

  教育资源更公平。 15年免费教育扩大范围,成为全国第二个中职免费教育省份。贫困实施了169所幼儿园、451个“全面改薄”和19所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创建了20个“儿童之家”,为60所学校食堂和200所学校卫生室配置设备。

  通过建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建设乡村教师周转房、落实新入职乡村教师学费奖补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教师待遇,解决了老师扎根乡村学校的后顾之忧。

  全面小康,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更要活出高质量、精气神。

  于是乎我们看到,去年来,我省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更加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基础更加厚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大地园林化的美景徐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基本形成。

  毋庸置疑,青海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了,老百姓宜居值提高。

  多举措、真投入、不松懈……十年来年年十件实事落地

  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2008年以来,我省连续十年实施民生十件实事。

  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近五年,资金投入大、实施项目多、惠及群众广,青海许多民生指标保持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高原儿女的美好生活。五年累计投入2550亿元,集中办成了一批实事,全省各族人民渐渐过上了病有所医、居有所住、出门有美景、生活有保障的好日子。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体现在一个个民生“小”坐标中,要靠行动来落实,这背后是省委省政府浓浓的为民情怀,是各地各部门狠抓落实的作风。

  建立任务台账,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完成时限,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每月跟踪项目实施进展,按既定的时间进度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民生十件实事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为确保圆满完成民生十件实事,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全省重点工作推进会精神,我省召开督导落实工作协调会,省级有关部门组成六个督查组,分赴八个市、州和省级有关部门开展民生十件实事督导检查工作。

  民若有所需,政就有所为。在实施各类民生工程的同时,我省更加注重政府的保障作用,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公平性、均衡度和人民群众的感受度。

  在全省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民生投入力度始终不减,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统筹协调政策、项目和资金,民生事业取得均衡发展;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创业就业、教育发展,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紧贴省情民意、回应百姓关切,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人居环境,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在以民为本的大民生事业中,我省正迈着坚实的脚步昂首前行,每一步都坚定有力,每一步都真真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