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瘠地 如今“秀”出绿水青山 ——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纪实

31.07.2018  18:31

八里村壮阔的梯田景色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樊永涛 摄影报道)夏日时节,站在大通县逊让乡八里村的山上眺望,只见道道山梁,梯田如波,蓝天白云下蜿蜒平整的水泥路,山脚下的沟壑间农家小屋错落有致。昔日广种薄收的坡耕地,通过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后,孕育出了新的嬗变。

  走进八里村,不宽的道路两边停满了轿车,油菜花梯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留影。可谁能想到“春天种不完,秋天收不完”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八里村是脑山地区,以前有着大量的坡耕地,村民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然而,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水土流失不仅流失了宝贵的水资源,也流走了土壤表层肥力较高的土壤,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更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致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成为干旱山区群众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油菜花梯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留影

  唯有凌云多壮志,敢叫旧貌换新颜。2013年以来,随着大通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相继实施,八里村所在的逊让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8万亩梯田、66公里的田间道路建设,大型农用机械出现在田间地头,不仅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而且解放了劳动力,农作物增产增收,激活了群众劳动致富的积极性。

  同样,走进大通县黄家寨镇洪水沟,沟道内到处可见骨干坝、中型坝、小型淤地坝、谷坊,山坡上绵延起伏的梯田,一波波的麦浪,夹杂着油菜花香,沁人心脾,山坡上成片的水保林摆动着,时不时的蹦出来几只野鸡、野兔,嫣然一副美丽的油画,当年一下雨沟道里就流淌着浑水的村庄,现如今已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昔日的贫瘠土地变成了沃野良田,呈现出一派阡陌纵横、林茂粮丰的新气象。

  据大通县水保站副站长哈进菊介绍,5年来该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534.9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51.43%,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逐步形了梯田、林带、淤地坝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多层次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逐步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缠梯田,沟台穿裙子,沟底坝库穿鞋子”的生态新格局。

放牧小童

  地还是那片地,山还是那座山。“荒山披上了绿装,河水越来越清澈,大通的山川真是越来越美了。”高歌猛进的水土保持工作,让许多村民感受到了近年来大通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黄”与“绿”,两种颜色的交替变化,正是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加速绿色崛起的一个缩影。

  “青海东部地区属典型的西北黄土高原区,这一地区典型的特点是黄土结构疏松、孔隙大、透水性强,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弱,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极易受水力、风力、重力、泥石流和人为扰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从事水土保持工作多年的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党生对青海东部地区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有很深刻的体会。“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我省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为农、林、牧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改造后的逊让乡梯田

  记者从青海省水土保持局了解到,近年来我省东部黄土高原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对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控人为水土流失。五年来,投入水土保持资金8.2亿元,治理小流域43条,改造坡耕地27万亩,建设淤地坝11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0%-70%,土壤侵蚀量减少50%-60%,生态水保、经济水保、民生水保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立足特殊的省情水情,坚持把水保惠民、利民、为民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发展,突出以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为抓手。五年来,通过实施水保工程,使255个贫困村、14.6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土地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粮食单产提高2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

  与此同时,全省初步建成由1个省级总站、9个市级分站、26个监测站组成的监测站网,覆盖省内各类水土流失类型区,各站(点)配备了监测仪器和设备,监测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明显提升。广泛开展了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提升了监测信息化水平,动态监测正向全覆盖迈进。认真落实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积极开展重点治理工程的效益监测,为全省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我省水土保持重点生态治理主要依托‘坡改梯’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在东部黄土高原、三江源等五大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有力推进,我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统筹谋划、精准施测,已充分融入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党生说。

梯田和村庄交相辉映

  事实证明,留住了水土,就留住了发展的根,就这样,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路上,我省不仅“秀”出了绿水青山,更让群众拥有了“金山银山”。

湟中县卡阳村水保梯田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