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竖起绿色发展标杆 打响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19.10.2017  03:33

  120亩薰衣草花海,以山为梯,映紫了蓝天;白色、粉色、红色、蓝色,600亩的各色花悄然铺满了山坡;一座座观光小木屋、一条条木栈道在花海中勾勒出花海农庄的韵味……这一幅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美景,不仅在这个夏季成为西宁人心目中的最美乡村,也让这个曾经让小伙子们娶不到媳妇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乡村旅游的“淘金”路上,边麻沟村村民们将贫困的“帽子”远远地抛在了回忆中。

  而这也仅仅是西宁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边麻沟村特色旅游业已迈出重要一步,实现良好开局。下一步在乡村旅游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延伸产业链,打造新景点,开拓新市场,竖起绿色发展的标杆,打响特色旅游的品牌,把边麻沟村打造成农村转型发展的领头羊。”一是推动景区提档升级,建设停车场、卫生厕所,使景点与大自然相协调;二是对村庄建设统一规划,以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使村容村貌与景区景点相配套;三是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朔北乡景区沿线村庄的整体规划。

  9月14日,西宁市委、市政府在大通县朔北藏乡边麻沟村召开全市推进美丽乡村现场会,研究部署全市乡村旅游带建设及特色乡村旅游风貌提升工作。会议要求市城建、旅游、三县政府及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干部职工要努力在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精神精髓上下功夫,切实用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指导行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各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紧抓南京对口帮扶机遇,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规划先行,积极探索,以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旅游部门把思想认识凝聚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中,制定了《西宁市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与发展总体方案》和《西宁市乡村旅游示范带(村)建设与发展2017重点工作安排》,集中力量建设“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印发了《贯彻全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精神的实施意见》,把会议要求扎扎实实转换为工作行动,将乡村旅游同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相结合,全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带。

   乡村旅游提升了产业扶贫效果

  远离城市喧嚣,到乡村呼吸新鲜空气,赏大自然美景,吃新鲜蔬菜水果,享休闲快乐生活……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西宁市农村最具活力的新业态。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健康村镇和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截至2016年,全市创建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大通县和湟中县由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宁市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获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获农业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从市旅游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有农家乐670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1家,休闲农庄46个、民俗村6个、休闲农业园区49个,从业人员12528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1080人,带动农户6239户,年接待60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总体呈现基础投入稳步增强、发展成果不断优化,产业脱贫效果明显等特点。

  3年来,全市乡村旅游建设累计争取国家、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06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建设资金7000万,省级旅发资金支持1175万,实现“厕所革命”专项投入211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近20亿元,有力推进了农村环境改善、群众富民增收。通过湟源腊八节、湟中美食节、大通草莓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展示了西宁深厚多元的农事民俗文化,广泛吸引了社会关注,汇聚了发展动力。

  2017年,全市实施乡村旅游建设项目27个,重点实施朔北边麻沟花海农庄、汇丰景园农业观光园、明城花谷·花卉苗木繁育及生态旅游观光基地、千紫缘种植园、卡阳户外旅游度假区、上山庄花海、小高陵红色旅游示范村等13个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完成投资3.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0%。

  此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星级等次评定、人员技能培训、产品宣传推广等方式,在引导农家乐提质升级,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对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交流互动;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加快了农产品和原材料的转化利用,加快城市旅游向乡村旅游延伸,丰富了全域旅游内涵,有效提升了产业扶贫效果。

  目前,全市21个贫困村获得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支持;7个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63个村纳入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范围,1653人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脱贫摘帽。

   多种发展模式相辅相成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曾几何时,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这个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距离西宁市区最近的原始林区和高山牧场,守着“金饭碗”,却是穷乡僻壤、无人知晓。

  而今的阡陌田园,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精、气、神焕然一新。破旧的院落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连接着的一幢幢崭新农家小院。

  卡阳村开通了我市第一条直达景区与村庄的乡村扶贫旅游公路,并将乡村田间道路全部硬化,方便农民生产,是我省以“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带动贫困村脱贫的景区。

  2016年12月,卡阳村拿到了“脱贫光荣证”,村民们感慨万千。如今全村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扶贫旅游公路铺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也都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卡阳村从鲜有人知到“名声大噪”,足以称得上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一个缩影、一个亮点。

  总结先进经验,突出典型引领。结合省委书记王国生提出的“全域全季旅游”理念,西宁市围绕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将“旅游+农业、体育、民俗、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引入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多种发展模式相互补充、彼此带动的旅游新业态。

  国企引领示范:大通县在景阳依托国有企业建设汇丰景园,通过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投入2.5亿元实施了花海、水系、湿地、山水瀑布、步道、创客基地、自驾游营地等旅游项目,建成了集花海观光休闲、民间艺术欣赏、智慧田园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吸纳周边农民1000余人就业,实现“旅游+农业”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提升。

  扶贫联动开发:湟中县立足扶贫攻坚将卡阳周边6个村组合形成“卡阳大景区”实施连片开发,高起点建设高山木栈道、游客体验项目、户外营地等设施,提升了游客感受,带动了周边整体协同发展。

  村级组织带动:在大通边麻沟,先富起来的村支书领着群众种花海、修景观、建游乐场、修游客中心,一个“能人”带领一群“庄稼人”吃上了“旅游饭”。在湟中县千紫缘,村支书敢想敢干,不断优化环境治理,创新开发太空植物博览和枸杞芽茶种植,形成俯瞰花海、坐品芽茶的特色旅游产品,协同村民致富增收。

  公司主导推进:在湟源兔尔干,青海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开发了韵味十足的特色民居“二十四庄廓”,把民俗、乡愁由概念变成了可观、可感、可触的实物。在湟中上山庄,曾经的旅游企业负责人回归故里,把多年旅游市场经营心得倾注于曾经的故土,以花为媒建设了极富层次的“梦幻田园”,形成别具特色的木屋别墅,客运小火车,本土蔬菜无人售卖等经营亮点,使游客能够徜徉花海,醉卧花眠。

   全域旅游视角下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引导下,西宁市正在全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带。日前,西宁市旅游局发布《西宁市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与发展总体方案》,2017年将实现率先建成4条乡村旅游示范带,打造19个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引领示范带动全面发展。

  西宁市以建设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为主线,统筹实施7大行动,率先发展4条乡村旅游示范带,通过串点连线协同发展、多元融合提质增效,推进乡村旅游差异化、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推进29个乡镇111个村、11.6万名群众协同发展、带动6805人脱贫致富。

  把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推进建设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扶贫特色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带。力争在2018年末,基本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带”,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体系,将西宁市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截至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占全市游客接待总人数的40%以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新增农民直接就业1.5万人,间接就业5万人。

   4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包括:

  西纳川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带:覆盖多巴镇黑嘴村、玉拉村,拦隆口镇卡阳(含泥麻隆村)、上庄村,李家山镇董家湾村、王家堡村等3个乡镇15个村。以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多巴玉拉千栋温棚采摘、慕家酩馏文化影视村、包勒村自驾车营地、大掌山徒步廊道、青绿元生态园、峡口村自驾车营地等为重点,打造休闲度假、乡间民宿、农事体验、文化体验、儿童娱乐、徒步健身、特色饮食等为主的乡村旅游示范带。

  窎沟片区农俗文化旅游示范带:包括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东至沟村、八寺崖村等10个行政村。其中边麻沟与东至沟村已初步形成开发基础,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以边麻沟和东至沟村为重点,融合现代农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工业以及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美丽乡村等建设,形成产业融合、要素聚合、资源整合、功能复合的现代化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景阳现代设施农业旅游示范带:覆盖长宁镇长宁村,黄家寨镇黄西村、大哈门村,景阳镇小寨村、大寨村等3个乡镇12个村。示范带依托景阳汇丰示范园区等做大做强高效现代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大通汇丰景园农业综合体吸纳周边农民1000余人就业,实现“旅游+农业”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提升。

  日月山历史文化旅游示范带:覆盖城关镇董家庄村,和平乡蒙古道村、茶汉素村,日月乡尕庄村、克素尔村等3个乡镇13个村。重点围绕日月山景区、小高陵民俗生态旅游区、宗家沟自然风光旅游区、兔尔干民俗文化旅游区,突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特色。以全域旅游开发为总体方向,将日月山历史文化旅游示范带发展格局规划为:“一个核心,一条风景道、四大片区”的旅游格局。一个核心:丹噶尔古城。一条风景道:唐蕃生态文化风景道。四个片区:大黑沟旅游片区、巴燕旅游片区、华石山旅游片区、牛牵滩旅游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