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绿色,描绘农牧产业发展的“海西蓝图”

14.06.2016  20:12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这片热土上,以“柴达木枸杞”领军的农牧产业持续发力,书写下篇篇华章。尤其是在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下,特色农牧业为海西州经济发展注入一股“暖流”。

然纵观海西州农牧产业发展,亟须创新观念、转型升级,不论是近几年一路飘红的“枸杞”,还是“福牛”、“茶卡羊”等后起之秀,都应当理清思路、铺好精品品牌打造之路。一路采访,从政府到专家,均从不同角度发表看法,共同描绘农牧产业发展的“海西蓝图”。

  如何理性看待农牧业产业优势?

  海西州委书记文国栋:这两年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海西经济还有一点回暖,主要是海西特色农牧业走得比较快,发展的比较好。海西农牧业生产连获丰收,农牧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农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完成“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82元,同比增长7.1%,完成农牧业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7.6%。五年间,一产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0%。

农牧业发展大有潜力可挖,我们也应该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继续扩大农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建设。逐步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特色生物产业,着力提升特色农牧业竞争优势,走出一条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农牧业发展之路。

海西州副州长孟海:我们以枸杞产业为主导培育壮大特色生态农牧业。2015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5.03万公顷,特色产业在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的占比上升到54%,其中枸杞种植面积达2.8万公顷,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全省出口创汇排名首位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质的飞跃。州上还投入1.5亿元扶持福牛产业发展,目前繁殖母犏牛15544头,存栏福牛6756头。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索有瑞:海西农牧业以枸杞产业为主导,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过去几年,枸杞、果蔬、福牛等一系列特色农牧业强势崛起,规模不断扩大,但从产业发展来讲,单纯的提升规模容易造成产量过剩,如果消费量不上去,风险就容易加大。从这一方面来看,技术不成熟、缺少深加工等问题是当务之急,海西特色农牧业发展要做的还有很多。

怎样谋求枸杞产业新突破?

  海西州委书记文国栋:枸杞种植面积达不到6.67万公顷,就打不出来柴达木的品牌,要迅速扩容发展,把品质抓住,标准定好,至于种多少市场说了算。我们将大力推进枸杞种植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生产环节的有效管控,提升产品质量。大力扶持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延伸链条,丰富产品,着力提升枸杞精深加工水平。切实强化品牌意识,加大营销宣传推介力度,全力打造“柴达木枸杞”品牌。建立柴达木枸杞创新中心,加大产品研发和科技推广,为枸杞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索有瑞:“柴达木枸杞”的种植面积连年增加,目前已经达到2.81万公顷,从产业发展角度讲,提升规模是第一位的,先实现量产,然后以品质和地域特色优势打造品牌,围绕科技创新走出发展困境。

目前来看,“柴达木枸杞”面临后续产业开发不足、精深加工企业偏少、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从个人研究角度来讲,我认为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解决市场应用度乏力的问题,加大非干果形式的研究和使用,打破90%干果销售的模式,建立自己的特色产品,以特色产品宣传“柴达木枸杞”,再形成对产品的“反哺”,实现效益增收;其次,创新销售手段,扩大枸杞的附加值。电子商务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我们也应该加以利用,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把销售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避免被动;第三,人才队伍达不到发展的要求,相关企业应当与本地大学合作,从育苗、研发、市场销售等环节,大力栽培本地人才,形成自己的精英骨干。

另外,从政府层面,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或研究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同时,加强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全省之力进行对外宣传,发挥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的作用,带动“柴杞”品牌认知的进一步提高,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拳头”,打出市场的一片天地。

如何培育新兴特色农牧产业?

海西州委书记文国栋: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科学利用地方特有资源,建成了以柴达木枸杞、柴达木福牛、无公害果蔬、优质油菜种植和制繁种、马铃薯制繁种、草原畜牧业、饲草和水产养殖为主导的生态、优质、高效的九大特色产业集中区。

柴达木枸杞”品牌的成功建设,为我们发展其他优势特色农牧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板,“十三五”期间,农牧业发展依旧是我们的重头,我们将用工业理念经营特色生物产业,提高生态农牧业的市场化水平,切实重视农牧区农牧业经营组织建设,保护和激励涉农产业的投资发展,以打造城乡结合部企地耦合部的农牧业经济带。

海西州副州长孟海:今年,海西州将高调打造农牧产业,着力提升竞争优势。枸杞产业种植规模扩大至50万亩,年产干果10万吨,同时加大知名商标培育,完善枸杞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筹备成立枸杞研究中心,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壮大特色生物产业,加快白刺、沙棘、青稞、中藏药材等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福牛、天峻牦牛、茶卡羊、昆仑山矿泉水等特色产品;依托“连三州、靠两区、服务两市”优势,打造畜产品加工中心;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种类型的农业服务主体;促进城乡结合部和企地耦合部农牧业经济带建设。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索有瑞:海西州地域辽阔,有很多特色农牧产品,又因高原生物品类多、品质好的特点而容易引起关注、打开市场。面对“矿产资源性”下滑的局面,应加快发展以“特色生物资源”为主的绿色产业经济,下一步,应当以政府引导,加强市场调控,建立特色生物产业链条,扩大经济效益,让特色生物产业直接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特色生物产业开发像发展工业经济一样走在全省的前列。

采访札记:品质才是特色产业的立身之本

前不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几十公里外一片漫无边际的草原上,记者采访了建在这里的乌兰县吉仁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这家看上去在草原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畜产品生产企业,却在去年武汉举办的“青海特色产品推介会”上,用一口大锅当场煮出鲜香美味的“茶卡羊”,让顾客大快朵颐、赞叹不已,风头一时无两。高原独特的地域优势、天然健康原生态的品质又一次征服了广大消费者,也让企业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开窗口”,并取得快速发展。

在采访“柴达木枸杞”发展的情况时,记者也看到一种现象:能走出去,并产生巨大效益的企业,对于品质和品牌非常重视,越重视品质越能产生效益,收益好了又能反哺于品质的保证。

地域的差异是一把“双刃剑”,高原地区因为其独特的地域环境,被赋予很多有价值、天然健康、珍贵的物种,但却因为地域的偏远,也造成了交通运输不便、发展滞后等的困境。相对于中东部较发达地区,青海省的劣势相对明显,而要长远发展,我们唯有以特色去打拼、去竞争,将自己的优势发挥的尽可能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高原特色的品质无疑就是砸了自己的牌子,丢了自己的“金饭碗”。

立得住脚,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柴达木枸杞”在短短8年间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究其原因,更多的是“高原出品”的名头起了关键作用,而在快速发展后的今天,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为了追求利益,有一部分人却忘记了带来利益的根本。打造“柴达木枸杞”的品牌,我们不仅不能忘本,更应该以良心和责任去像爱护孩子一样去爱护它。

  在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就感受到一种不同的气质。不论是合作农户,还是基地的工人,从种植、施肥、剪枝、收获,每个人都是用心去做,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他们不会说自己种的枸杞有多好,而是说我们怎样做,生产出来的枸杞才会更好。

保证品质,不在于“噱头”有多大,更多地在于自己的实际行动。

“亿林枸杞”就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占到全省枸杞出口额的40%这样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并非空穴来风。有了品质,就会有一番新天地。无独有偶,就在去年“柴达木福牛”奔进京城、抢滩大上海的火热,让大家认识到了这个品牌,而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就是“柴达木福牛”高品质。“福牛”的营养价值可以比肩举世著名的“神户牛肉”,因此,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可以这么说,在“柴达木福牛”的产业发展中,品质、品牌、效益的关系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作为强势崛起的新兴产业,更应该注重品质的保证,有了品质,我们才可以通过基地建设、对外推广等方式,赢得市场,赢得更大的收益,拥有青海的“神户牛肉”。

        见微知著,品质才是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立身之本。

在青海省农牧业特色产品风靡全国的喜人局面之下,做精做优,打造品质,才会让路更宽。只有切实把握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根植于心、外化于行,突出高品质建设,“青海制造”就能傲然风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