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村带火了民俗游

24.02.2019  14:40

今年春节,我们的“抖音”和“朋友圈”被一处“网红”村“刷屏”了,河湟民居的建筑、青石铺成的村路,人们在轮子秋、社火、皮影戏等精彩的民俗表演前围观喝彩,在熬饭、杂碎汤、酿皮儿、手抓羊肉、青海土火锅、酥油糌粑等传统美食中回味无穷……这里就是地处湟水河岸边的民俗文化旅游小镇——平安驿袁家村。

从小年开始,就热闹了起来,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这里过年。”在村里开办温泉民宿的老板告诉记者,客房需要提前预定,几乎每天都是客满。他说:“这里有河湟区域多民族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有传统美食,有老工艺、老艺术,勾起了人们对河湟的记忆与怀念,重塑了河湟乡愁文化,我想,这大概就是乡村民俗旅游的魅力所在吧。

在一家人气火爆的香糕店里,从兰州市来的游客王斌笑着说:“我带孩子体验了滚铁圈、打陀螺,他们玩得特别开心。在这里,我们一家人不仅品尝了特色小吃,还能赏花灯,看社火,收获了许多城市里找不到的乐趣。

一直以来,乡村都是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地,人们可以感悟到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可以细细品味慢节奏的生活。近几年,乡村游、民俗游更是成为过年的新选择,也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聚宝盆”。

马小梅是平安镇西村村民,她做的油炸香辣“干板鱼”远近闻名,袁家村落成后,便招她在这里租了间铺子,“从十一国庆节开始,每天都能卖出去三四百条‘干板鱼’,过年这几天更是格外地忙,这不,全家都在店里给我帮忙。”她高兴地说:“一条鱼卖十元钱,一天下来能收入三四千元,没想到我做个鱼还能挣这么多钱。”记者看到,在店铺前排队买鱼的游客至少有十五六人。

敞开怀抱广纳四方游客的乡村游,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观念意识。

在小吃街上,经营特色小吃的商户基本都是当地的村民,来自平安区张家寨村的村民马德民经营着一家羊肉汤饭馆,他对待客人格外热情,一边盛着汤饭,一边向游客介绍着羊肉汤的食材和做法,他说,一定要让客人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在他隔壁商铺卖红薯条的村民马小红告诉记者,以前只会在家里务农活,为了能够增加收入,她专门学习掌握了红薯条的加工技术,现在开了铺子,每天都能收入上千元,她还打算继续增加其他甜品的种类。

夜幕降临,河湟灯阵、击祥云大鼓和敲平安钟……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又掀起了一波十足的“年味儿”,吸引着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赚足了人气。据了解,节假日期间,前往平安驿袁家村日客流量达1万余人次。

我省多种多样的民俗民情,通过充分开发和利用,不仅成为广大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同时也成为广大农村居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农家乐、民俗村、田园农庄、农业科技园、古村落、乡村度假村等乡村游层出不穷,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持续上升,据相关业内人士预计,今后我省农村乡村游、民俗游将进一步火热,广大农村居民将从开门纳客的新观念中持续受益。

 

来源:《青海日报》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