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从海东走向苏州的音乐人

16.04.2015  16:06
核心提示:    他是国家一级作曲,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是享誉盛名的音乐家、理论家和评论家。他从海东走向西宁,又从青海走向长三角苏州,涉足更为广阔的音乐创作领域。他用一腔赤诚和执着勤奋攀登,在中华演

   他是国家一级作曲,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是享誉盛名的音乐家、理论家和评论家。他从海东走向西宁,又从青海走向长三角苏州,涉足更为广阔的音乐创作领域。他用一腔赤诚和执着勤奋攀登,在中华演出网、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上具有非常高的人气,先后创作了560多首作词作曲的声乐作品,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大奖34项,是国内著名的高原音乐人。

  曲高悠长表深情

  提起罗成,青海的文化人士没有不知道他的。罗成出生于海东市平安县古城乡古城村,已在音乐创作的天地里遨游了32个春秋。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音乐创作,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时既学音乐学又学作曲,师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和现代派著名作曲家赵晓生,系统地学到了传统作曲和现代作曲的音乐创作理论与技能。

  “青海高原六月会,绿荫花海天下最;曲高悠长表深情,人与自然大和谐。”

  罗成在内蒙古参加文化研讨会

  这是罗成对高原“花儿”会的感慨。他的作品大多是歌颂和赞美青海,带有浓郁的高原风格,如《飞向中国梦》等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作品主要有大型交响乐《高原花儿红了》,交响诗《青海大合唱》、《油田大合唱》等16部、民族管弦乐《昆仑神韵》8部,大型情景歌舞剧《闹端阳》《挑花担》等4部。同时也为《欢乐的草原》等多个大型舞蹈作曲,与上海电影制片厂、青海电视台等合作为《土乡情》《忆恋卓玛》《三山岛》等电影、电视剧创作背景音乐、主题歌、插曲。

  罗成曾在青海省文艺院团、艺术学校、艺术研究所等任副职,负责带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组深入青海多民族地区,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多次担任青海文化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并撰写完成了8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著有《高原放歌》《青海音乐史》《青海民歌的社会学分析》等书,参与编撰的文化书籍、刊物共45册。他独立创作并在国内公开发行的音乐作品专辑《走进青海》《天域情歌》歌曲系列共5套,并由中央乐团合唱团及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刘斌、于文华、乔军等演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罗成认为,音乐工作者在熟悉地域文化的前提下,作曲才能融合时代风格,也才能准确塑造民族音乐形象。目前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舞作品,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民族文化和艺术,他还应邀参加了北京、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15个省市高层文化论坛。

  独特的音乐个性与风格

  潜心执笔以来,罗成努力学习中外民歌,把社会生活看作唯一的创作源泉。他告诉记者:“如果说在蓝天白云下,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给了我音乐的灵感,不如讲勤劳朴实的青海人民激发了我创作的极大热情。”他认为生在天高云淡、辽阔壮美的青藏高原,长在民族众多、人文丰富的河湟流域,是高原文化逐步拓宽了他的社会文化视野,孕育了他智慧的内涵,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形成了他的音乐个性与风格。

  罗成总觉得“词山曲海,学无止境”,他认为,打造经典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创作能力、音乐理论与技法的储备。在创作过程中,他十分注重词曲的深度以及作曲技能。

  时光如水,情谊如昨。对高原,罗成始终有着难解的情谊。而对王洛宾等高原上老一辈音乐人,罗成始终怀着深切的敬意。

  罗成在湖南体验苗乡侗寨生活

  2007年12月,为感念朱仲禄先生一生为“花儿”所做的贡献,罗成亲自执笔写下了深情的悼念文章。他这样写道:“我们深切怀念您,不仅因为您具有出众的音乐才华,更因为您直率的个性、善良的人品。我们喜爱您,您改编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雪白的鸽子》《下四川》等民歌将永远在我们耳边回荡。愿您的英灵伴随着您动听的音乐飞向美好的蓝天。这篇文章被政府定为朱仲禄致悼词。

  罗成认为,他在音乐方面有如此成就,除了高原文化和高原上老一辈音乐人的熏陶,还离不开他已92岁的父亲——罗联琇。他的父亲是青海最早的赤脚医生,行医60年。了解民间音乐的父亲对他影响很大,自幼耳濡目染,加上现已退休的音乐启蒙老师陈福和王世英,更加激发了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罗成的家庭更称得上是个音乐之家。他的爱人杜青梅,是原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是颇有影响的歌唱家。他的妹妹罗秀红,是职高学校的高级音乐讲师。他的孩子罗韵啸,曾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读。

  来自高原走向高远

  2011年,罗成作为高层次重点人才被苏州市政府引进,到苏州文艺创作中心担任法人后,他创作的歌曲《飞向中国梦》(词曲)获亚洲国际音乐节金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三山岛》(词曲)获2015全国村晚最佳创作奖。作词作曲的《江南梦》《绣娘媚》《人间新天堂》等获得全国金奖、一等奖等。他创作的《海东情恋》《平安之歌》也深受海东好评。16首歌颂西部的歌曲在省内外多家电视台陆续播出。去年,他执导的“中国梦廉石颂”获得最佳策划、导演奖,作词作曲的《廉石颂》被评定为主题歌。在文化艺术研究方面,他写下了《青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青海古代民歌概述》《青海多民族文化交融》等。如今,兼任《姑苏艺苑》总编、《无线音乐》(北京)副总编的他,深入古代吴歌的学习与研究,又介入昆曲、评弹的学习与研究,撰写论文《苏州评弹的内涵与表象》《古代江南吴歌溯源》《大西北花儿与江苏音源》等43篇,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

  在青海曾领略了大高原多民族文化的艺术气质,而今身处江南,罗成说高原赐予他心灵的品格和进取姿态,深植于他的血液和骨髓中。罗成告诉记者,他所以应苏州之邀,还肩负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延伸江苏与青海在历史人口变迁方面的文化研究,完成国务院参事办、中央文史馆领导再三叮咛和嘱托。

  江南以委婉柔美、含蓄细腻的风格与高原的豪爽嘹亮、舒展悠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成打算在原有西部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大江南文化,同时,也为600多年前明朝江淮一带的汉族大量西迁,形成延续至今世居西北的文化体系做一点初步探索。

  “向天域求音,为人间写情”,这是罗成的座右铭。在大量创作音乐作品的同时,他正努力打造一个国内一流的江南丝竹乐团和国内一流的合唱团作为姑苏城的一张文化名片,这是他目前的心愿。同时,他也强调:“如果家乡需要,还是一无既往、忙中偷闲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创作作品,等退休了一定会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发挥余力。”

  罗成与92岁的父亲

  罗成与隆务寺的宗教音乐人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