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海东还需你“手下留情”

28.06.2017  17:22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丁建敏

  丢弃的餐盒

  早餐店仍在提供一次性筷子

  塑料袋仍未禁用

   据环保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56亿吨。有人测算,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垃圾,能绕赤道12圈。如此庞大的生活垃圾数量,将何去何从?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鸟语花香这些词仿佛已渐渐被黄沙漫天、臭水沟、白色垃圾所代替……美丽海东建设,亟待建立垃圾分类制度,亟待还城市一个呼吸的空间。

  外卖塑料餐盒垃圾成灾

  生活节奏变快,手机APP服务也凸显便捷。网上订餐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通过手机叫外卖,然而外卖行业带给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又会让我们付出多大的环境成本呢?据行业统计,各大网络订餐平台完成一天订餐量需要4000万个餐盒(一年146亿个餐盒)。

  在乐都区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小李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外面吃,入夏天气越来越热,小李吃饭时间很少出门,多是直接订外卖,每天都会使用两到三个一次性餐盒。“我发现外卖用的最多的就是塑料碗,但质量特别差,有时还没吃完饭碗就坏了,还有一股怪味。”

  和小李一样的外卖族不在少数,“每次吃完看到眼前的一堆一次性饭盒,都在想它们最后被处理到哪儿去了呢?”外卖是上班族贾女士最多的用餐方式,一天至少叫两次外卖。贾女士说,时间久了也担心,这些一次性饭盒、餐具,是否会加重环境负担?

  “这一大桶垃圾,基本上全是餐盒。”乐都区某商场的保洁人员王艳说,大量的外卖垃圾让他们很头疼。她表示,每天午餐过后,商场的垃圾桶里差不多堆满了餐盒、塑料袋等外卖垃圾,有的餐盒里还有剩饭剩汤,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以前没有这么多外卖垃圾,今年开始明显增多了。”保洁员丁春莲表示,这些外卖垃圾基本不回收,全部当生活垃圾处理。

  “限塑令”9年效果甚微

  2008年6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9年过去了,“限塑令”几乎形同虚设。

  6月22日,记者走访海东市部分超市和菜市场发现,菜市场一般都是免费给顾客提供塑料袋,超市则是有偿提供,大的塑料袋0.3元一个,小的0.2元一个。针对这一现象,不少市民调侃称超市是将限塑令变成了“卖塑令”。市场里的一位摊主告诉记者,她卖一天水果,至少要用掉5捆塑料袋,“买东西一般都是给两个袋子套着,一捆30多个,用得非常快。”

  记者发现,免费提供的塑料袋普遍非常薄,袋身也没有任何标识,一般来买东西的市民会要求多拿一个。“我们提倡顾客使用环保袋,但顾客图方便更愿意选择花一两毛钱买塑料袋。”平安区某超市收银部经理说,她所在的超市一天就需要用掉1000个塑料袋,消耗量很大。前来超市购物的王女士说:“随身携带购物袋不方便,买了购物袋也总忘记带,只要去超市购物一般都是买塑料袋。”超市的收银员表示,前台都会挂一些环保袋供市民购买,五元到十几元一个,但大都不受欢迎,顾客更愿意花几毛钱买塑料袋。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很多超薄塑料袋既没有质量安全标识,也没有可降解标识,若被随意丢弃或不经处理进行填埋,长期无法降解留在土壤中,会对土质和水体造成极大危害。

  “一次性筷子”仍在使用

  “平时在饭馆、学校食堂吃饭时,基本上会用一次性筷子。”乐都区某中学学生祁琳玲觉得,一次性用品用起来比较省事也干净。

  2010年,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在餐饮与饭店业开展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餐饮店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部分中小餐饮店仍在使用。

  记者在海东市一些小饭馆、路边快餐店看到,装有一次性筷子的盒子摆放在餐桌或前台上,供顾客使用。“为什么不提供消毒筷呢?”当被问及起饭馆不得提供一次性筷子时,餐馆老板表示,为了满足个别顾客的要求,他们也准备了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除了出现在路边的早餐店、快餐店,也出现在不少饭店的收费餐包里。在位于平安区的一家饭店,一进门就看到每个餐桌上都摆放着包装好的一次性收费餐包,里面有消毒碗、杯子和一次性竹筷,收费2元,店员表示,消毒餐具和一次性竹筷都是整套配备的,店里不单独配备筷子。

  随后,记者来到平安区某农贸市场,看到一些销售炊具用品的商铺都有销售一次性筷子。“大一点的餐饮店不让用,但街头小吃店还是会用。”一位店主表示,不少中小饭馆都来这里进货。

  “担心消毒筷子不干净,一次性筷子毕竟没人用过,更放心些。”记者了解到,许多顾客愿意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原因,主要是担心重复使用的消毒筷子不卫生。

  快递垃圾成污染“大户”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国快递总量将达到500亿件,包含200亿件塑料袋和70亿件气泡袋。急剧增长的快递量带来了严重的环保问题,如何处理这些快递垃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快递包装袋质量都不好,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经常网购的王女士表示,有些质量好的纸盒子还会留在家里再利用,塑料包装则都是直接扔掉。“我们只负责送快递,送出去的包装袋从来不会收回来。”另外据物流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没有回收渠道,回收流程也麻烦,所以快递从未考虑过回收塑料袋。

  记者了解到,2016年我国快递量达到48亿件,有人做过计算,按照每件快递用1米长的胶带计算,所用胶带总长度可以绕赤道约120圈。为了解决快递包装垃圾难题,多家快递已站出来响应,加强回收包装和垃圾分类宣传,提倡可重复使用帆布袋或塑胶中转箱代替传统编织袋,针对纸箱、档封、运单、贴纸采用可分解材料,减少垃圾产生。

  业内人士认为,想解决包装垃圾问题,必须先解决成本增加问题,需要不同主体分摊环保提升的成本,包括国家政策扶持,企业和物流给予补贴,消费者也应承担部分费用。

  编后语: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青海视察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不仅对青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明确部署,也为各地各部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行动方向。从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到要求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再到提出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贯穿着一条鲜明的思想主线: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担当起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责任。

  “蓝天白云常作客,绿水青山入画来。”用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河湟谷地最恰当不过。近年来,全市及各县(区)林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联动,一场生态环境建设的战役正在海东大地上悄然打响。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任务,更应该是我们每个市民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做得其实很多。节约一度电、一粒米、一滴水、一张纸、一升油,多坐公交出行或骑自行车出行,多植一棵树、循环利用生活用水……只要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