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心中的“好资哇”

24.01.2019  09:52

  青海新闻网讯 “1993年,我们曲卜藏村与查汗都斯乡大庄村因草地纠纷发生了重大冲突,两村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尽管乡上和村上都进行过调解,但矛盾还是没能化解。”尕藏才让回忆着。

  “后来曲卜藏村的一些老人找我出面调解,要解决好两村草地纠纷问题,首先得化解好两村之间的矛盾纠纷,这是切入口。基于我与大庄村的经常往来,我找到两个村的负责人,并细心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同时积极为群众讲解和宣传党的政策,引导他们要团结和睦,经过多方协调沟通,情况终于好转,两村村民最终达成共识,愿意按以前划定的草地界限,共同开发利用。”

  说这话的便是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一位当地人所熟知的民间“资哇”——尕藏才让,汉语即为“调解人”之意,一位卸任党支部书记。

  在尕藏才让和两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时隔15年的大庄村和曲卜藏村草地纠纷事件终于得到和平解决,现在两村村民来往日益密切,为两村今后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藏族和撒拉族之间的民族感情也逐渐深厚。

  几十年来,尕藏才让一直在当地充当着“资哇”的角色,为当地的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努力,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做好团结群众工作的优秀带头人作用。

  谈起尕藏才让,尕楞乡党委书记多巴脸上满是笑容:“他是尕楞乡有名的‘资哇’,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对村上的事情非常热心,通常村上有啥矛盾纠纷基本上都是他出面调解,好多难解的矛盾纠纷在他手里就能解决。”

  以前,比塘村与几个邻村之间总发生草地纠纷事件,乡村干部出面调解能暂时解决眼前的问题,过不了一两年矛盾又复发。为此,乡党委找到尕藏才让,让他作为调解人解决这些矛盾。

  果然,尕藏才让出面后效果还真不一样,从那以后,比塘村和邻村的草地纠纷再也没发生过,因此,尕楞乡村民都亲切的称呼尕藏才让为‘资哇’!

  这个面目慈善的老人,他的调解员之路始于1993年,如今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他的事迹和名誉在尕楞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资哇”也成了他的第二个名字。

  “有一次,村里发生一起邻里纠纷,矛盾双方为了门前的一块地各不相让。村‘两委’请尕藏才让出面调节,然而当他去调解时,却被两家人赶出了家门。面对如此遭遇,尕藏才让并没有气馁,他想到自己是一名老党员,不能跟群众生气,而且村‘两委’交办的工作肯定要好好完成,矛盾纠纷必须要化解。”

  “随后,他又多次逐个登门主动去化解,甚至坐在两家人的大门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最终,两户人家因他的坚持和包容精神被感化,就这样,那次的矛盾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尕楞乡党委组织委员蔡黄彭毛谈道。

  不止这些,近年来发生在各村的水源纠纷、征地纠纷、邻里纠纷、婆媳纠纷等各种场景中总少不了尕藏才让的身影,他从不嫌累不嫌烦,乐此不疲地忙碌在调解的路上。

  二十多年来,尕藏才让从一名党员成为一名支部书记,卸任后,他又担起义务调解员,成功化解40多起矛盾纠纷。“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群众的生活也越过越美,希望以后的日子里矛盾纠纷越来越少,我这个‘资哇’也可以‘退休’啦!”尕藏才让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