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记东山乡吉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延林

28.12.2014  16:17
核心提示:   (本网记者 刘志强 报道)在距离互助县城32公里以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东山乡吉家岭村。村子虽然在偏远的大山顶上,条件异常艰苦,但它却是远近闻名的&

   (本网记者 刘志强 报道)在距离互助县城32公里以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东山乡吉家岭村。村子虽然在偏远的大山顶上,条件异常艰苦,但它却是远近闻名的“致富村”。村里人外出务工、发展养殖业,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使原本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再成为村子发展路上的绊脚石。说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村民们高兴地说,是村党支部书记张延林领着大家改变了村里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带着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现年40岁的张延林自2002年担任吉家岭村两委干部以来,十二年中,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著、一腔对乡土的热爱、一种坚韧不拨的精神,带领吉家岭广大群众修道路、改梯田、建学校、抓项目,干出了一件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收入的大事、实事,他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所拥有的责任心和良心,满怀着建设美好新家园的信心,谱写了一曲吉家岭村发展的新篇章。

  带动群众一起走致富路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延林在家中排行老二,姐弟三人中他最懂得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由于人多地少,生活困难,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四间土木房,生活的艰辛不言而语,这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87年,16岁的他初中毕业,为减轻家里负担,毅然放弃学业,把机会留给姐姐和弟弟,开始帮助父母干农活,从此与父母一起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但是全年辛勤耕种收入只够家里的日常开销,连姐姐和弟弟的学费都凑不够,更别说添置新衣了。他意识到不能只靠种田养家糊口,要学一门手艺,靠技术挣钱。

  2007年,怀着对故土的热爱,依然回到家乡,用打工存下的3.8万元资金在村里开办了一处小卖部,他的铺子里的商品质量好、价格低、货品全,群众都到他的铺子买东西,小卖部年收入达到2万元。照他说的“我知道群众需要什么,也知道大家的购买能力,薄利多销,方便群众是我的目的”。当然张延林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办个小卖部,他想的是如何让更多群众过上好日子。吉家岭土地辽阔,群众有着深厚的养殖基础,这是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张延林在谋划、在行动着,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走养殖业发展道路,带动群众一起走致富路。

  2010年他积极申报了畜牧业羊养殖项目,投资105万元,其中个人出资65万元,农户入股40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20亩的羊养殖示范基地,成立了“互助延林养殖专业合作社”。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发展了自己的产业,而且带动了本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进而辐射带动全乡畜牧业的发展。

  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

  寒冬酷暑,雨打风吹,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多年的拼搏,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也积累了财富。村里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为村里做点事,改变家乡的面貌。

  2008年,他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张延林行动起来,首先,着力解决村级活动场所。张延林与乡学校支部联系,由乡党委出面协调,借用村小学六间教室作为村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利用乡统筹和村自筹资金共计2.1万元,对教室顶棚、墙面和学校围墙、大门进行全面维修,配齐了办公设施和党员电教设备,结束了党员长期活动无阵地,为民服务无场所的历史。

  在加强村级民主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4321”工作法,在村内大事的决策实施上严格按照“四议、三定、两公开、一注重”的步骤和要求开展。村内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各项项目的实施中需解决的筹资筹劳问题,资金管理问题等均由支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接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工作学习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逐步形成了“以制度管人,按章程办事”的运行机制。现在,村民大事小情随叫随到、随找随到,进一步加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08年以来,吉家岭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被乡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张延林本人也多次被乡党委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优秀党员,2011、2012年连续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优秀党员,2013年当选为互助县“十佳致富带头人”。

  争当群众的领头雁

  2002年,他配合村两委实施完成本村电力改造工程,改造低压线路182户,改造高压线路6公里,改变了本村电压不稳,经常停电的现象,群众粉碎饲料、加工面粉不用再跑十几公里的路去外乡了。也是在那一年,村两委自筹资金2万元,并通过努力争取香港嘉道理基金会扶持资金27万元,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吉家岭村小学,新建校舍28间,解决了全村182户,86名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吉家岭村山大沟深,进村的路在山间环绕而下,道路崎岖不平,路况极差。张延林深刻的认识到,阻碍本村发展的第一障碍就是交通不便。2006年,他争取到县交通局提供的挖掘机一台,汽油12桶,组织群众投劳投工,拓宽村级道路24.8公里,极大地缩短了行路时间,改善了路况,方便了农户出行,吉家岭的农副产品也能快速、便捷的输送出去,为群众的致富路拓宽了道路。2007年,通过积极争取,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在吉家岭村实施,项目总投资116万元,新建阳光温室猪圈176座,新建肉铺、药铺、焊接铺各1处,新建小卖部3处,整修村道12.5公里。该项目的实施农户每户平均收益0.64万元,奠定了本村生猪养殖基础,改善了村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2010年,实施了总投资194.3万元的通村通畅项目硬化道路6.7公里,其中167.5万元是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村自筹和群众投工投劳共计26.8万元。这是吉家岭村,也是东山乡第一条硬化道路。农业是农村的主导产业,吉家岭村地处山区,境内山大沟深,耕地均为山地,没有灌溉设施和条件,干旱严重。

  张延林认真分析农业现状,积极响应乡政府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种植耐干旱、产量高、效益好的农作物,并把马铃薯种植作为农业主导作物,引导群众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利用双垄覆膜种植技术提高产量。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吉家岭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9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1%,油菜种植面积达8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2011年种植双垄覆盖马铃薯600亩,户均3.3亩。通过调整,农业增收283.4万元,如今马铃薯成为吉家岭村农业的主导作物。

  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张延林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2007年的汛期,连日大雨致使吉家岭村二社阴坡山体出现裂缝,对12户农户的家园安全造成威胁。张延林和村两委成员迅速前往查看,组织12户群众转移到安全地点,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报告险情,申请给予整体搬迁项目。通过多方争取,终于在2008年4月份动工,12户农户搬迁至吉家岭长沟,每户给予补助金700元,共计8400元。经过4个月的建设于8月底全部搬迁完毕。

  在日常生活中,张延林始终以一名农家孩子特有的爱心和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责任心时刻不忘群众的冷暖。谁家的老人有病瞧不起,谁家的小孩上不起学等,这些群众生活中的艰辛,他都看在眼里,他也主动帮助解决。吉家岭村一社村民张守福家是个残疾人家庭,家庭人口四人,夫妻双方都是残疾人,两个孩子年幼,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有房屋四间,修建于1979年,房屋破旧不堪已成危房。村上每年发放救济面粉时都会多给予救助。2008年,张延林向县民政争取扶助资金2000元,村上解决建房木材,并动员群众捐款捐物,村干部与群众共同为张守福一家新建土木结构房屋4间。望着建成的新房,张守福拉着张延林的手泪流满面,感激的说“谢谢村两委,谢谢党和政府,谢谢张书记”。

  通过几年的努力,吉家岭村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加强,人均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村级各项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张延林同志用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谱写出了吉家岭村辉煌发展的新篇章,相信异地搬迁后的吉家岭村民必将走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吉家岭村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