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西宁三基建设纪实
“给三无楼院多配几个垃圾桶好,不然楼院太脏”;“社区开个午托班好,既实现了社区为民服务目的,又让年轻家长放心……”这是今年西宁市城西区北商业巷社区召开“社区服务专项经费使用听证会”的场景。
今年,西宁市“每个社区10万元的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怎么花”成为社区居民关心和热议的话题。通过听取党员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最终确定,凡涉及为民服务的项目、事务均列入专项经费范围,实行支部提议、听证会讨论商议、党员大会决议的工作程序,落实经费使用公示制度,切实解决好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这仅仅是西宁市“三基”建设取得成效的一个表现。
西宁市在“三基”建设工作中,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从群众需要和关心的小事情着手,聚焦大问题和小问题不放过,着力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一件件小事情展现出了西宁市党员干部谋实事、做人实的良好形象。
抓“三基”促民生
在“三基”建设中,西宁市进一步延伸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率先组织策划了“敞开大门抓三基”系列活动。通过“请你找问题”“说说好点子”“大家齐心办”“效果晒晒看”四个环节,把“抓三基”与“促民生”有机结合,查找全市“三基”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把群众的意见作为检验工作的镜子。
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围绕关心关注的疑难事、烦心事,以及“家长里短”的社会民生问题,征集到各类问题100多条,及时归类分口办理,大多数被承办单位认领,并已在办理之中。
对于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意见大的问题,纳入了让群众“说说好点子”环节:长期以来,互助巷王府井商场B馆地下停车场路段交通秩序混乱、经常造成车辆堵塞;西门口华联后门停车场和西宁体育馆停车场也经常出现停车难、出车难问题;行人随意横穿马路问题无人管理和纠正,一些十字路口经常有人在机动车等信号灯之际,穿梭在车流当中在车窗玻璃上强行插放小卡片,还通过擦拭玻璃等方式索要“服务费”,人身安全存在很大隐患等10个方面的问题,让群众“当参谋出点子”,群众纷纷打电话、发邮件、寄信函,说出了自己的点子和思路,对此,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朴素实在:民意上来了、问题解决了、民心回来了。
代办小事见真情
今年,西宁市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社区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办制的通知》,在农村(社区)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设立了“为民服务代办岗”,规定了为农村群众代办的党内事务、证照办理、公益服务、农资农务、咨询服务五大类70余项事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中报到的在职党员主动参与代办服务,形成了“群众动口、干部跑腿”的服务群众新模式。
城西区新宁路西社区从“让群众好办事”入手,健全完善全程代办、全程承诺、限时办结等机制,创新推出“菜单式”服务,对群众向社区委托的事项,采取立即办、限时办,做到“一人受理、全程服务”,确保“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西关大街63号院属于破产“三无”楼院,流动人口较多,在宣传公租房政策时,咨询的群众很多,社区干部耐心解答,开展“一条龙服务”,及时为5户居民现场办理和登记公租房认证手续并顺利搬进新居。城北区毛胜寺社区低保户、残疾人张喜急需办理二胎生育证,上午打电话咨询了社区代办服务岗后,下午社区代办员就上门登记并取走所需资料,第二天就将证件送到手上。
随着为民服务代办制度的深入实施,打通了便民利民的“绿色通道”,推动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共收集各类代办事项596件,完成代办事项596件,有效解决了辖区群众办事难问题。
在职党员传递爱心凝聚正能量
让在职党员走进社区零距离服务群众,是西宁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载体。全市开展以“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为主题的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活动中,22971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开展服务,组建了897支志愿服务队,结成帮扶对子9334个,认领群众“微心愿”3294个,帮扶资金和物资折价累计达111.6万元,取得明显成效。
为进一步助力全省“高原先锋”党建品牌创建,西宁市以“三基”建设为契机,广泛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从提高在职党员服务实效入手,推行“双进双联四服务”活动模式,着力打造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升级版。
城西区古城台街道组织所辖1007名在职党员分别开展“专长式”“结对式”“点单式”等方式开展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并通过“五彩连心卡”特色服务,面向不同人群分别发放“寿星卡”“春蕾卡”“特群卡”“帮扶卡”“爱心卡”,组织在职党员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咨询辅导、代缴水电费、上门保洁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城东区清真巷社区以深化“五彩党建促和谐”党建品牌为主线,开通民情联络员、民情信箱、民情日志、民情服务卡、民情恳谈会5条为民服务线,组织在职党员民情联络员30名,制作民情信箱4个,记录民情日志300册,发放民情服务卡1000份,极大地加大对辖区群体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