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里的新故事

25.02.2019  09:41

  青海新闻网讯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黄河沿岸有几处古老的村子,这里世居着回族、藏族、汉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他们共饮黄河水,共叙民族团结佳话。

   一对回族夫妻的善举

  “那是去年8月的一天,下着大雨。一大早,村民麻乙来夫妇来到我家。麻乙来进门后将一个提包递到我手中,称他昨晚在桥头捡垃圾时捡的。怕失主着急,一大早送了过来。 ”说起半年前的事,尖扎县康杨镇崖湾村党支部书记沙尔东记忆犹新。

  麻乙来夫妇身体残疾,家境贫寒。那天,麻乙来和妻子冒着雨,主动将提包送到村支书沙尔东手里。沙尔东说,提包里装着两千多元现金和五六张银行储蓄卡、发票等。后来,他将失物招领信息发到微信群了,到了下午便找到失主了。失主是邻村的一名藏族同胞,当时对方掏出200元感谢他们,被麻乙来夫妇婉言谢绝了。

  “我家中虽缺钱,但这笔钱不能占为己有,这是我们一家做人的底线。 ”麻乙来说。

  麻乙来夫妇人穷志不穷。在村上的关心和自身的努力下,去年底顺利脱贫了。沙尔东说,麻乙来夫妇的善举,在附近村里传开后,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村民凑钱为撒拉族五保老人送终

  尖扎县康杨镇上庄村是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子。平日里,要是哪个村民家里有困难,村民们主动上门帮忙成了一种习惯。

  去年,上庄村一名撒拉族五保户老人去世。村民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主动料理了老人的后事。上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君说,当时得知老人去世后,村里藏族、汉族、土族等民族的村民主动将钱送到村委办公室。得知老人家缺人手时,不少村民主动放下家务活,帮忙料理后事。

  在上庄村各民族间互帮互爱的事不胜枚举。张小君说,多少年以来,谁家遇到大困难,村民们都会出钱出力,共渡难关,已形成共识。如今,各民族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争取与全国各族群众一起脱贫奔小康。

   一位藏族老支书的心愿

  见到尖扎县康杨镇格曲村党支部书记措斗合时,他正在射箭场教村民技艺。措斗合今年69岁,他担任村支部书记30多年了。措斗合年龄大了,不想再担任村支部书记一职。不料,村里的回族村民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我们村上有回族、藏族、汉族等民族,共有310余户。措斗合担任村支书以来,公平处理各种事务,不偏袒任何一方,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回族村民马尔里说,前些年村里一名回族妇女修坝时不幸去世。当时,措斗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来,又发动村民捐款捐物,他把别人家的事当自家的事。

  去年,措斗合在家里盖了几间房屋,当时家里缺人手。正当他犯愁时,几名回族村民带着铁锨、架子车到他家帮忙。措斗合说,大家都帮助你、信任你,没有理由不把村里的事情办好。措斗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今,他有个未了的心愿:为格曲村选一名有作为的新支书,将来带领村民奔小康。

   电热炉:热了炕头暖了民心

  2月22日,乍暖还寒。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马克唐镇的马尔萨家里暖意融融,一家老小身穿夏服围坐在一起聊天。马尔萨说,家里使用电采暖炉,既温暖又干净。

  马尔萨口中的电采暖炉就是家用小锅炉,没安装之前,家里用的是土锅炉,需要烧煤,烧完以后还要处理煤渣。烧煤家里热不起来,收拾起来也很不方便。在国家电网黄化供电公司的安排下,他家里装了电能的小锅炉,冬天使用起来特别方便。

  “小锅炉加热快,还能分时分段控制,在早、中、晚的时候定两个小时的时间段烧到指定的温度,这样既能保证房间的温度,还能省一部分电。 ” 国家电网黄化供电公司营销部电能替代专业负责人徐辉东说。

  说话间,马尔萨走进卧室将电热炕打开,当时仪表盘上显示的数字40是预定温度,旁边的数字8是当前温度,十分钟后,电热炕温度达到40摄氏度,屋内马上热起来了。

  “以前烧土炕的时候别提有多脏了,煤烧完了炕就凉了,现在打开开关就烫了,方便得很,还用不了多少电,比电褥子更安全,特别舒坦,我还想着再装上几个呢。 ”马尔萨高兴地说。

  针对农村地区普遍使用土炕利用柴薪取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黄化供电公司于2015年起推广电热炕,为黄南,海东循化、化隆地区群众解决了冬天取暖问题。目前,围绕当地政府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等项目,在尖扎、循化两县争取资金503万余元,黄化供电公司自筹资金11万元,共发展电热炕9225户,完成电锅炉项目119个。按每个炕6.5平方米、运行温度45℃-55℃、每天供暖10小时计算,每天耗电2.34千瓦时,费用仅为0.93元,耗电少、价格低,为群众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