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聚焦:西部地区大有“用武”之地

21.02.2017  17:05

  青海新闻网讯

   视野

              2017年2月15日,我省研究生初试成绩开始陆续公布。

  在武汉上学的青海籍学生马兰也参加了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她说:“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心脏都要停止跳动了,所幸成绩过了初试线。”没有太多高兴的时间,她又要投入紧张的复试准备,争取最后一博的胜利。马兰是今年考研大军中的一员。

  据统计,2017年我国考研人数又创历史新高,2017年考研全国报名人数达201万,比2016年增幅13.6%。我省的考研报名人数比之去年也大幅度增加,报名人数为9247人次,比去年增加2386人次,现场报名确认考生有5519名,比去年增加1499人。

  考研俨然成为全国性的一股“热流” 。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就业形势较严峻,更多毕业生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就业的学历和综合竞争实力;另一方面,求学深造,追逐梦想也是很多本科毕业生的想法,如马兰所说,站得更高会看得更远。但追梦从来都不容易,与考研报名人数相比,录取比例则不尽人意,如南开大学法律专业十年前录取比为3:1,到2015年录取比已经高达6:1。国内其他高校同样水涨船高,热门专业近几年来更是居高不下。考研已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绕不过去的话题。如何圆梦?地区选择应纳入考研者的视角。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考研?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毕业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业,考研,出国留学成为“三巨头”。

  据青海大学的姚维玲老师介绍,他们班2016届毕业生共有50人,考研人数有12人。与国内研究生院一样,青海大学研究生院近几年也快速发展,并得到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学校支持,加上中央政府的西部人才引进政策,专业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不断发展。

  省考试管理中心成研处处长马伟义说,以前统招的只有大学毕业生,从2016年开始,国家将在职人员也纳入统招的范畴,这样的话,人数一下子增多,不仅是高校毕业生,在职人员也报考研究生,继续选择深造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虽然近几年我国研究生开始扩招工作,研究生学位有所贬值,但在我省,研究生数量比之全国其他省份,还处于较低水平,研究生毕业的竞争优势无疑非常明显。

  但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在高报名人数下,考研人数多,录取人数少,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却挤破头征战北上广高校。北上广高校水涨船高的录取比并没有让学生望而却步,很多同学在首考失利后选择“二战”,这不仅意味着要多花一年时间,错过应届毕业生的优势身份,而且考生还要承受更为沉重的精神压力。

  但也有人把考研过程的磨练看成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练,在中国银行上班的郝杰说:“虽然自己当年考研失败,但从未后悔,不以成败论英雄,最重要的是考研对日后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每一个能坚持下来的考研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优惠政策下该如何选择?

  我省为多民族聚居省份。针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从2006年开始,国家出台“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少干计划),是五部委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旨在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加快西部地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这项政策到今年已经有11年。

  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的冶老师介绍,我省从实行少干计划以来,已有900多名少数民族考生参加这一计划,汉族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三年以上也可参加这一计划。在这一计划下,少干分数普遍低于全国统招分数,另外,国家还为少数民族同学在学费方面实行补助政策,2014年之后,全国实行收费制度改革,实行全额收费制度,但是以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返还,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保障。

  这一计划是国家为少数民族及西部边远地区学生提供便利的渠道,使这些地区的学生有更多深造的机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上学的青海籍学生金娜2015年参加这个计划,她说,能去国内一流的高校继续学习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但参加全国统考,来自西部地区的同学实力较弱,而这一计划为这些同学提供了自己的竞争平台,希望自己学成后回到家乡回报社会。

  关于少干毕业之后的问题,冶老师说,毕业后,毕业生一律按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到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硕士服务期限为5年,博士为8年。教育部从2014年起规定,学生不得违约。学生毕业之后必须回到生源地,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保障实施,学生若违约,将会记入个人的诚信记录,对今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这里,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崔延辉提醒考生,一定要考虑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学科前沿方面的情况,考虑专业对口问题,回到西部、回到青海有用武之地。同时也鼓励更多学生回到家乡,由于我省少数民族考生报考专业多为文科专业,工科人才稀缺,因此学生报考专业应更加多样化,解决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为青海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考研,你有自己的方向吗?

  马伟义说:“我省考生选择的高校大多数在北上广地区,很少有留在青海本省,当然了,毕业之后回来的也是少之又少。”

  说到这个,崔延辉也无不惋惜,青海省目前人才缺少,而北上广深等东南部沿海地区人才实际上已接近饱和,竞争激烈,但即使如此,大多数人才依然选择压力巨大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严重人才“失血”,地域成为限制吸引更多人才回来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西部地区有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青海大学等重点大学,很多专业排名位居全国领先地位,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工商管理,电气工程等。青海省也有很多王牌专业,一些专业更是国内或独有或领先,如盐湖化工、草业畜牧兽医、高原医学,这些专业在将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如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已成为发展西部柴达木经济的“重头戏”。我省地处西部高原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高校每年报考人数少,分数线较低,在东部地区,拿到一个项目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而在青海,项目多人才少,只要努力勤奋,未来发展优势明显,竞争压力相对东部地区要小很多。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的马玉寿教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马玉寿是甘肃农业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回到青海之后,他矢志不移地开展三江源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工作,不到20年时间,马玉寿教授和他的团队已经成为国内这方面的顶尖研究团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行行出状元,即使是最冷门的专业,也能干出最非凡的成绩。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英雄”提供了广阔的“用武”平台,祖国的建设需要年轻人,假如有能力,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需要的地方。在选择地区、学校,专业时,跟风随大流不可取,只有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人生理想,与祖国的建设和需要相结合,才是最好的人生选择。

   言论

   不忘初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好新的长征路,我认为必须坚持“不忘初心,五抓五促”。

  不忘初心,抓思想认识,促理念更新。欲立事,须先立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总结近年来的成功经验,直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新审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乃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将思想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真正树立起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理念,引导教师快速进行身份转变,让教师职业的定义回归本位,使他们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修正学生成长目标,把他们培养成为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忘初心,抓队伍建设,促育人成效。要牢记“掌握的人才队伍有多大,事业就能做多大”,狠抓队伍建设。专门力量的数量按照要求配全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握思政课的核心内涵,使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不断提高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和水平;其他学科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中的穿透力和渗透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广大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呼应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注重管理育人、服务于人有机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真正担负起人生导师和引路人的责任。

  不忘初心,抓主体责任,促工作落实。要牢记“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抓好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出责任清单,做到责任上心、任务上肩,逐层签署目标责任书,逐级将压力传导给党组织的“神经末梢”,畅通联系各党组织的“毛细血管”,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党委班子履职尽责的重要考核指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身份意识,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关键少数作用,当好先锋、打好头阵,让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起来。

  不忘初心,抓协调联动,促合力形成。要不忘“统筹协调,十指联动”,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大合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构建上下、内外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校内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专业教师、党政干部、学工人员、后勤队伍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多位一体”,校外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相互促进。

  不忘初心,抓制度建设,促政策保障。不忘“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在保证编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择优上岗、能进能出、动态稳定的队伍建设机制;在职务职称晋升、生活待遇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并给予政策倾斜;积极尝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务评聘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者:郭永发)

   人物

  张得财:奉献是人民教师的美德

  提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中心学校教师张得财,逊让乡的百姓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这一方土地上默默奉献了三十三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像一枝蜡烛,悄悄地燃烧,把光明投给他人;像一只春蚕,把生命的“青丝”无私奉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张老师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忘我。他说:“做一名小学教师,学校就是我的战斗岗位,理想的实现就从这里开始。”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张老师注意从自身做起,苦练教学基本功,从备课、讲课到批改作业,他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张老师认为:搞愉快教育决不能单纯地理解成玩玩闹闹的上课,而是要求老师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理解教材,要求老师准备课时付出更大的辛苦。张老师在备课时一贯下足功夫,小到一句设问都要反复推敲,力求使自己的语言科学、生动,具有启发性。为此,他备课经常到深夜一两点钟。

  张老师对教学工作的执着与认真来自他对学生真挚的爱。他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偏爱,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歧视。在课堂上,他十分注意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从备课到讲课,坚持从学生的普遍性出发。在设计教学时,设计的教学内容深浅不一,既有基础知识的练习和灵活性的题,也有拔高题,这样就照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他教育学生从不板着脸训斥,而是满腔热情,耐心帮助。

  在张老师教过的班上有个叫薛珍元的男生,因父母离婚,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对他十分溺爱,养成了他散漫、自制能力差的性格。张老师了解到了这些情况后,就抓住其心理状态,鼓励他,提高他的学习信心。薛珍元学习差,张老师一方面帮助他补课,另一方面注意与他进行感情交流。薛珍元有病时到他家去探望,其作业不合格时留下他补课,这样该生在感情上与张老师更亲近了,对张老师的帮助也乐于接受。

  在农村小学生请事假的非常多,这是造成学生成绩下降的一个原因,张老师及时帮助缺课的学生进行补课,从不间断。一年级学生张秀芳,因患病住院治疗,缺课一个多月,家长很着急,对张老师说:“我家秀芳万一跟不上班,就让她留级吧,这个课实在难补了。”张老师笑着对家长说:“我们不能让秀芳掉队,所缺的课一定要补上,虽然我多花些时间,却也心甘情愿。”于是张老师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挤时间专门为张秀芳“开小灶”,补上了所缺的全部课程,期末考试,语文91分,数学86分,张秀芳全家对张老师充满了感激。

  200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野炊,当时的三年级学生郭迎虎,在玩耍中不慎骨折。张老师立即骑摩托车带上郭迎虎和另一位老师到十公里外的大通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在医院为郭迎虎挂号、拍片、取药一直忙到深夜十二点才办理完所有住院手续,连饭都没吃上一口空着肚子回家了。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许多家长感慨地说,“张老师爱学生胜过我们做父母的。为了我们的孩子尽心尽力,我们不知怎样感谢他……”但在自己的家中张得财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2008年4月妻子在农忙中,小腿不慎骨折,住进了县第二人民医院。妻子打电话叫他马上来医院,但他却到放学后才匆匆赶到医院。妻子含着泪说:“在你心中只有你的学校和工作,没有这个家。”第二天一大早,张老师安慰了几句又赶往上班的路上。下午他找了一位陪护来到医院帮助照顾妻子,而他却整天忙于他的教学工作。

  还有一次,女儿放假期满准备返校,女儿的生活费用没有着落。等他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后想起了这事,女儿已流着泪走了。后来他在电话里向女儿做解释,但女儿只是以哭声给他做了回答,这件事让张老师内疚至今。

  张得财爱学生爱得深沉,爱的执着。他尊重学生的个性,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耐心地教,不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且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讲过的“奉献是人民教师的美德”的感人话语。(作者: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