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北区奋勇向前迈向下一个辉煌
青海新闻网讯
30年,时光荏苒、沧桑巨变;
30年,励精图治、团结拼搏;
30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过去激情昂扬的30年,是西宁市城北区人民孜孜不倦的30年,是奋发图强的30年,是百业待兴的30年,也是破茧成蝶的30年,城北区高标准、严要求,以民为本、精雕细琢,件件民生好事、实事办到了百姓心坎上,实实在在地载入了史册。
30年间,城北区区委区政府面对困境与压力,始终坚持思想领先、精神开路,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省市部署,以“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总揽全局,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顺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规划确定的目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生态宜居环境尽善尽美;养老服务体系跑在全省前列;居民幸福指数遥遥领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崭新成就。
漫步在城北区街道,绿树成荫,山水园林相得益彰,商贸设施日臻完善,高档写字楼鳞次栉比、街区尽显民族团结之风、大大小小的主题公园美轮美奂,还有人们一张张灿若阳光的笑容,为我们呈现着北区厚积薄发的勃勃生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停歇,辉煌的30年间,城北区为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如今,“十三五”规划已经绘就,奋斗不息的北区人民又踏上了推进新城区建设的征程,“经济高速增长、创新能力提升、民生跃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大跨越”,一个个奋斗目标像一把把铿锵有力的铁锤,又像一声声催人奋进的号角,未来五年,城北区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把握省委“131”总体要求和市委“12315”总目标,以一个个务实创新之举,用心描摹山水生态现代宜居新画卷。
30年成果 展示篇
看实力!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00.6亿元,年均增长12.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7.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万元,超全国平均水平1.2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64.6亿元,年均增长32.4%,位居四区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亿元,年均增长14.0%;城镇化率90%以上,全区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看效益!产业效益稳步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2:69.8:29演进为0.7:65.4:33.9。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个,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年均接待休闲观光游客20万人次以上;传统工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和旅游业品质不断提升,养老、健康、文化等新兴行业蓬勃兴起,整体呈现出农业精、工业稳、服务业快的发展新格局。
看福祉!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25155元和17564元,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3.1%;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五年累计达到39.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0%以上。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持续扩大,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五年累计办成300多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好事、实事,人民群众关注的就医、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民生福祉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看品位!城市品位快速提升
完成了重点区域和主要街道整体景观改造,实施北川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建成北川河生态水系景观带和柴达木路沿线立体景观带;随着生物园区北扩以及海湖新区区划调整,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道路建设不断加强,实现了海湖新区与柴达木路路网以及区内11条道路的贯通,改扩及打通“断头路”7条,基本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善的路网框架;完善了一批电力通讯、水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实施了14个棚户区、17个老旧楼院的改造和13个村的新村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美丽大气的现代化小区建成使用,城市功能和形象不断提升。
看生态!生态保护扎实有效
着眼于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积极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北山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等建设项目,深入开展治山、治气、治水、治污工作,全区绿化面积8.92万亩,占总面积的39.78%,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2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五年平均为85.5%,“绿山护城、秀水穿城”的生态宜居之城已具雏形。
看改革!改革开放有序推进
按照省市统一安排和部署,围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积极推行政府管理、养老体制、户籍制度、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清理并公布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责任清单”,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项,取消区内行政审批事项16项。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通过“青洽会”、“清食展”、“城洽会”等对外窗口介绍北区优势、推广特色产品,开展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引进300多个重点投资项目,到位资金近百亿元,有效增强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励精图治篇
再接再厉为百姓交优异成绩单
1党建工作:夯实基础凝聚动力
【重点工作】30年来,城北区党建不断创新方法手段,通过着力打造具有北区特色的“肩并肩”和“后备军”,“携手联建”、“异地联姻”工程,开展“一月一特色,一社区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的创建思路,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党组织337个,其中:党委21个,党总支22个,党支部294个,党员7231名。
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把手”带头,增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抓好理论阵地、舆论阵地、文化阵地和宣传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谱写好“中国梦”城北篇章。
2生态宜居:加大治污推进生态建设
【重点工作】2016年实现环境污染实时监测,落实扁平化管理,扩大群众参与。强化执法监管,坚持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的理念,突出部门联动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
充分利用好环保违法投诉平台,落实《城北区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奖励办法》,发放有奖举报奖金,调动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分类审批,服务好我区经济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各项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民服务,接受监督。制订年度减排计划,下达辖区总量控制分解计划,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做好污染设施运行监察。根据编制的西宁市城北区村庄污水管网建设规划,编制2016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方案,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市专项资金,逐步改善全区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状,以项目推进生态北区建设。
3城市管理:打造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重点工作】严格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工作,健全完善城管、建设、环保部门联合审查制度,对建筑工地、拆迁工地的建筑垃圾清运行为进行现场核查。借力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对渣土车辆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监控,确保无建筑垃圾污染路面行为。
打造效能型、服务型、开放型数字城管。把行业监管系统纳入数字城管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加快构建完善“大城管”格局。形成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土地开发、食药安全、商事监管等执法功能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综合执法网络。
大力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进程,逐年增加市场化道路清扫面积,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作业质量。将环卫设施纳入数字化管理,完善数据库类型,全面建立环卫基础设施部件的GPS定位图及基础电子化台账。
4城区品位:片区改造提升宜居指数
【重点工作】按照全市重点项目建设部署。将棚户区改造作为重点民生工程。重点实施门源路片区、祁家城片区及北山片区改造项目,打造以居住功能为主,集行政文化、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商贸服务区、设施高档居住区、历史文化主题区。
今年将继续围绕老旧楼院棚改项目、“老三线”棚改项目及桥梁路网工程棚改项目,计划实施14个项目6014套保障房安居工程。重点对辖区门源路、天津路、湟水路等44条区管道路车行道、人行道病害进行维修。对沿街公共设施(凳椅、人行道护栏)进行修缮。对辖区主次干道及背景小巷破损井盖进行更换。对辖区柴达木巷、建北巷、建南巷雨污管网进行集中清淤,缓解城市内涝,改善行人及车辆的出行条件。计划投资约120余万元铺设天津路(天峻桥至西海路十字路口)、门源路延长段、天峻路(格桑花路段)、北杏园村路段10000平方米人行道砖。计划投资2700余万元,实施十三中桥秀水北路西侧1000平方米小广场、盐庄小区600平方米健身广场和朝阳广场改扩建项目,为辖区居民文娱健身提供场所。
5重点招商:创业新项目引金凤凰
【重点工作】加快实施城北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城北创业创新大厦、农民创业城、创业特色街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民惠创业小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支持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厂等众创空间的发展,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围绕生物科技产业园、装备制造园、青海朝阳物流园相关产业,积极开展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补链项目招商。针对北区破产企业生活区老旧家属院多的现实,加强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对小桥、西杏园等重点片区做好策划、包装、推介,深化和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力争打造几个精品项目。
完善激励措施,积极引导辖区内的万佳家博园、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等企业实行统一结算,将市场内商户打包纳入统一核算,做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应统尽统。
6居家养老:率先实现养老幸福梦
【重点工作】率先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大救助”工作格局。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护设施建设两方面的转型升级。实施好青海省养老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工作。建设融合养老、康复、医疗为一体的具有养老示范作用的养老中心,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引进专业养老机构运营,设备配套由运营企业承担,设备配置1000万元,整个项目建成约1个亿。
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探索改革社区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创建“社区党组织建设、居委会自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服务”的社区共建体系,减轻社区负担,使社区有更多精力搞好为民服务。建立试点社区,理清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职责,规范管理和服务。
在实施五项民生项目建设上争当排头兵。争取项目资金900万元,新建小桥、朝阳、马坊街道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立后的街道日间照料中心面积均在750平方米以上,设计床位30张,内设老年人生活服务用房、保健康复用房、娱乐用房等;实施福利机构消防设施改造,对昆仑益寿院、星光敬老院、民族福利院配置配套设施及消防安全设施;加快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完成对吧浪、吴仲等35个村的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实施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提升改造项目。
7教育优先:均衡发展突显学生特长
【重点工作】抓优质,促均衡,探索“大学区”办学模式。结合教师轮岗制度和均衡达标验收契机,通过城区学校创品牌,薄弱学校抓规范等阶梯式发展目标,有效发挥城区三大校示范辐射作用,帮扶其他薄弱学校,走共同提高的路子。
结合实际,将学校常规示范校、德育示范校、体育示范校、信息技术示范校、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长效化。并依据“重过程、重管理、重使用、重成效、重操作”的原则,对评价细则重新审视和完善,进行调整。通过开学初巡视调研,重点把握中小学音体美开课情况及师资配备情况。引导各校结合新形势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完善学校工作制度,增强依法办学的主动性。要求各学校开学第一周将本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上报教育科备查。引导学校通过规范开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示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此防止学生过早分化,从而提高在校生巩固率。
8卫生服务:以中医药优势提升服务
【重点工作】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入、有序开展。发挥中医药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2016年,小桥卫生服务中心等3所国医堂(馆)已对外开放,实现10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行政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全面开展村卫生室提标升级工程,在硬件上强调高标准,在软件上强调人员配备和服务内涵,逐步完成村卫生室提升改造,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强化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内涵,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例合理,实现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为考核标准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拨出方式。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9文化旅游:完善旅游设施迎外地客
【重点工作】2016年城北区科技文体旅游局将按照“理顺机制、整体规划、形成品牌”的要求,依托北禅寺宗教优势和现有博物馆群建设基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突出北区旅游特色,提高北区旅游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使更多的游客玩在北区、吃在北区、宿在北区、购物在北区,增加北区旅游收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做好宣传,优化软环境。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宣传北区,拓宽客源,同时做好道路指示牌、旅游景区解说牌与古迹相关传说、故事的挖掘整理,优化软环境,提高知名度。完善乡村旅游设施,鼓励高水平、高档次乡村旅游接待点建设;打造生物园区5A级景区,形成生物园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品与服务,规划中的生物园区5A级景区除现有的藏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群、昆仑玉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群外还包括藏宝、西北骄等生产企业,并配合有旅游餐饮、酒店等服务设施建设,使更多的游客玩在北区、住在北区、消费在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