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联动 旅游助力”景美人美生活更美

24.08.2018  11:22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雒婷 摄影报道) “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云轻轻的飘;去听那悠扬的歌,去看那远飞的雁,还有漫漫长长的路……”尽管已是8月中旬,但祁连山脚下,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祁连山生态牧场却给游客提供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也带领着当地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宽广道路。

  近日,记者来到祁连山生态牧场,惊喜的发现,几朵傲然挺立的油菜花正静静地伫立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犹如见证着这里游客眼中的欢喜和村民心里的满足。而牧场深处,青青的牧草随风划出一道道的波浪,牛羊正在此悠闲散步。

  走在祁连山生态牧场,时而看到帐篷外游客驻足拍照,时而碰见满眼期待等待游人喂养的小牛犊,放眼望去,有人挤牛奶,有人做蛋糕,有人骑马射箭……场面可谓热闹非凡。

  祁连山生态牧场有机整合祁连山金牧场,百里油菜花海,高原名族民俗等丰富自然和人文资源,用“公司+基地+农牧户”方式,高标准打造“祁连山生态养殖休闲旅居牧场”。牧场分“天然牧场观光区、生态养殖畜牧产品展示区、特色民俗体验区、人文景观区、休闲运动养生区、草原住宿、餐饮区、民俗歌舞展演区、牧场步行街”八大功能区,牧场主打生态养殖、旅游开发。牧场总投资1.5亿元,将于2019年完成全部投资。项目建成后西门塔尔牛养殖规模3000头,白牦牛2000头,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达到12万人次。

  祁连山生态牧场经理邓香香告诉记者,社会在发展,人们也渐渐提升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仅热衷于各类天然食材,对娱乐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用挤出的牛奶制作酸奶、蛋糕、馒头,不仅能吃到纯天然食品,还能从中体会到亲自动手的乐趣,这对很多游客而言有着不小的吸引力。而这4000公顷的广袤草原,也给游客提供了快乐、童真、浪漫的意境。而相比城市的繁华喧嚣,在草原上骑马、射箭、篝火还激发着人们内心最自然的快乐。到了夜晚,躺在草地上看祁连山的星空,在黑帐篷里体验一把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岂不美哉!

  依托门源县独特的自然风光、天然草场、油菜花海、民俗民风等资源,祁连山生态牧场的形成,不仅做到了优化草原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牧业,打造生态休闲牧场,还有效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收入。

  仅2017年,祁连山生态牧场就为苏吉滩乡苏吉湾村等周边农牧区提供就业岗位60个,人均增收2万余元;辐射带动北山乡、西滩乡等乡镇200余户农牧民从事牦牛高效养殖,户均增收6000余元;进行蜂产品、奶制品、肉质品等农副产品销售。

  48岁的赵永香和沙雄军夫妇已经在牧场工作了2年多,谈起牧场工作对他们生活的变化,赵永香说:“如果我不来牧场工作,或许我的两个儿子只能有一个去大学上学了。”如今,二人负责在牧场里挤奶,喂牛,两人每个月有近7000元的固定收入,而在此之前,两人只能依靠放牧少量牛羊的不稳定收入,来维持家里人的开支。那时,一家人的年收入最多也就只有2万多元。“照以前的那个收入,家里供一个大学生都很困难。”

  作为门源县旅游扶贫的典型案例之一,祁连山国际生态牧场主要通过租用土地、提供就业岗位、转变种养观念及带动旅游特色产品销售等措施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这种发展运作模式也是门源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兰新铁路“大动脉”,门源县大力实施旅游业转型升级策略,着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达2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17%和25%,游客人均消费247元。全县共有各类宾馆80家(其中星级宾馆11家),床位5800余张;农家乐总数达135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44家);直接从事旅游生产与服务的人员32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农牧民通过餐饮、住宿、售卖土特产品、运输等方式增加收入,收益可观。

  下一步,门源县将把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依托生态优势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事业,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多规合一”进程,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坚持生态为先、民生为本,推动旅游发展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充分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新奇特”旅游项目,形成更多的亮点和卖点,带动融合体育、文化、种养等产业均衡发展,逐步形成“以旅促文、以旅带农、以旅助牧”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