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向生活之城 幸福之城挺近

24.01.2015  04:46

   亮点纷呈

  2014年,青海在“三区建设”、“三基建设”、“三个升级版”的引领下,在各族人民群众渴望发展的期盼中,坚持深处着力、蹄疾步稳。

  省委书记骆惠宁曾深情地说:“我们提出了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使命,是中央的厚望,人民的期盼,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

  省长郝鹏强调:“我省要注重提质增效,奋力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筑牢生态屏障,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办好民生实事,合力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要求:“西宁作为省会城市,必须在三区建设、三基建设、打造三个升级版等各项工作中做先行者、排头兵。”

  当晚报搜索晒2014年亮点活动,伴随晚报传播的脚步,在全省各州县、各个角落响起回音时,我们听到了百姓细数民生实事带来的感言,看到了青海发展之路的缤纷亮点。

  —晚报搜索走进各厅级单位,亮点频现。着力改善民生,出台一系列促进创业就业政策措施,使得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14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7万人次,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89.4%;回应百姓期待,攻坚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西宁海东两地空气优良率在70%以上……

  —晚报搜索走进各州市大地,亮点频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西宁砥砺奋进,下功夫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实现了逆势上扬,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大关。其中,生产总值、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

  今天,在两会召开之际,带着百姓共同的心声,晚报搜索与577万青海各族群众共同盘点2014青海发展亮点。

  一项项青海发展成果、青海建设亮点,记录着青海在2014年迈出的那些有力、扎实步伐,展示着青海的点滴变化,更催青海奋勇前行,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迷人的数字  温暖的数字  感动的数字

  青海新闻网讯 1077.14亿元、13.5%、1176.61亿元、27.1%、21291元……阅读2014年统计数据材料,一个个数字流过视线,惊喜涌上心头。

  “太多的数字,意味着阅读的难以继续。”西方新闻同行如此告诫后辈,因为数字非常枯燥。然而,此时此刻阅读这些数字,我们却感到她们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暖、那样的迷人、那样的令人感动,因为这些数字凝结了西宁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这些数字在说话,她在告诉我们,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西宁在政治、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又迈上一个大台阶;她也在告诉我们,西宁各族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了,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了,西宁正在向生活幸福之城迈出坚实一步。

  多项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

  战胜不可战胜的困难,给百姓一个又一个惊喜,成了这两年西宁新常态。翻开2014年统计数据,我们真切感受到西宁经济发展的强劲脉搏。2014年面对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持续走弱的严峻形势,我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财政等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GDP】

  GDP突破千亿元大关

  【生动数字】2014年西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77.14亿元,增长13.5%。

  【数字比较】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3亿元,增长13%,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位。

  【市民问题】13.5%的增长,到底是快还是慢?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2014年西宁市GDP同比增长13.5%,这是否意味去年西宁经济快跑?

  据市统计局负责人分析指出,2014年西宁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总体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我市目前正处在生态保护提位加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城镇建设扩面提质、全面改革深入推进的特殊发展阶段。根据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面对新常态,我市要准确把握经济增速新变化、增长结构新优化、发展动力新转换,着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关键词:钱袋子】

  居民人均收入突破两万

  【生动数字】2014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1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7元,增长12.1%。

  【数字比较】前三季度,我市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3元,增长9.7%,增幅位居第七位(缺银川、西安、乌鲁木齐、济南、杭州五城市数据);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033元,增长12.7%,增幅位居第七位(缺银川、西安、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济南、杭州、石家庄七城市数据)。

  【市民问题】咱的收入,增长得快还是慢?

  前三季度,可以说咱西宁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跑得不慢。市统计局负责人分析认为,目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去年前三季度的1.88:1缩小为1.83:1。

  【关键词: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3.77万人

  【生动数字】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7万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34.6%;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就业41.99万人次,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35.47%,农民工工资清欠为100%。

  【市民问题】就业扶持,哪些人是重点?

  我市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建成投用20家创业孵化基地。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9500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鼓励和引导自主创业,强化政策扶持,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效果显著。

  【关键词:旅游】

  收入和人数实现倍增

  【全年数字】2014年我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43.25万人(次),增长10.4%,实现旅游总收入126.83亿元,增长25.9%。

  【市民问题】接待量较快增长,依靠什么?

  去年我市大力推进旅游业品牌建设,积极推进游客集散中心项目建设,清亮城市旅游品牌知名度和游客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目前,清凉西宁已经成为我们的旅游拳头产品,走向全国。同时,依托青洽会、省运会、2014年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各项活动赛事,以及精品自驾旅游线路等活动的全面展开,我市旅游接待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1176.6亿,加速迈向现代化都市

  “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1100多亿元,投资规模突破千亿,投资增速连续10个月位列全国26个省会城市前两位,投资比重在全省占到四成多……”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但西宁依然创造了自己的“投资速度”,这样的投资形态为全市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去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市不断强化投资拉动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等为主,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着力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为全市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西宁迎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投资突破千亿 占到全省四成多

  【生动数字】2014年,我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6.6亿元,同比增长27.14%,高于全省6.14个百分点,投资增速连续10个月位列全国26个省会城市前两位,占全省投资比重为40.5%。

  【延伸阅读】至此,投资从2011年的50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突破千亿元,不仅投资总量翻番,而且“十二五”期间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33亿元,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目标。

  重点项目支撑 254亿投资基础设施

  【生动数字】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4亿元,增长57.5%,占投资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4.1%提高到现在的21.6%。去年我市确定A类重点建设项目90项,完成投资347.65亿元;B类重点建设项目126项,完成投资200.3亿元。

  【延伸阅读】当前,西宁已迈开了向现代化都市“进军”的步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缓解交通紧张、创造宜居环境等正在稳步推进。在投资的支持下,我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棚户区建设,全面推进火车站综合改造、海湖新区核心区、多巴新城等重点片区的整体改造,城市形态大幅改观。同时,城市内部交通网络逐步优化,城市交通环境显著改善,让广大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日新月异,看到了自己家门口老旧片区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丽城镇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生动数字】 2014年确定的大通县桥头镇和湟源县城关镇美丽城镇建设,完成投资9.26亿元,主要实施道路整治和国道沿线整治等项目。

  【延伸阅读】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美丽城镇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部署,我市加快推进了美丽城镇建设。目前,美丽城镇项目建设加紧实施中。

  盘活存量资金 助推东部城市群建设

  【生动数字】在省上安排我市东部城市群专项建设资金20亿元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市本级存量资金10.6亿元,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融资功能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整合扩大资金总量达到74.6亿元。用于安排省市共建项目、市政基础设施、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

  【延伸阅读】在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中,我市深入研究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突出核心引领功能定位的总要求,充分结合市情,狠抓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步伐。

  鼓励民间投资 壮大全市投资后劲

  【生动数字】今年在完成的全部1176.6亿元投资中,民间投资完成682.6亿元,增长27.1%,占比为58%,民间投资是拉动投资的主力军。

  【延伸阅读】我市将切实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降低民间投资门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社会资本。梳理民间投资示范项目25项,总投资173.8亿元,向社会公布,创新民间投融资服务模式、拓宽市政基础设施和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渠道。

  83.9亿,财政收入较大增长

  2014年,我市坚持从严从俭,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体系,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在政府过紧日子中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对于底子薄、基础差、市不强、民不富,财力也并不雄厚的西宁市来说,2014年财政完成收入83.9亿元,增长25%,其实是非常难得的。那么全市财政支出了多少,老百姓受惠多少,也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在248.1亿元的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200.7亿元,占到80.9%,实惠总会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看到,转移就业劳动力增多了,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成……

  【生动数字】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3.9亿元,增长25%;全市公共财政支出248.1亿元,增长19.5%。其中,民生支出200.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49%。

  【分析解读】突出保障改善民生,财政支出始终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控行政运行成本的同时,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和民生事业的支出,全力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

  【全力支持经济发展】 全力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发展、争取各类专项资金4.4亿元扶持企业发展、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全力支持湟水河污染治理及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实施。

  【降“三公”经费减支1104万】 大力压缩出国(境)经费、招待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去年“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2.4%,减少支出1104万元,民生支出和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市创新财政管理改革,包括统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等,确保全市财政收支稳定。

  17.32%,工业实现逆势增长

  勇于并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多重困难和挑战,2014年我市工业运行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76.85亿元,同比增长17.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6.80亿元,增长17.32%。园区工业有力带动了西宁工业的增长。西宁经济开发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19.76亿元,增长22.0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7.06%。

  【生动数字】2014年1-11月,我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369.24亿元,增长17.0%,增幅在26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

  【分析解读】 2014年我市加快园区提质增效升级,深入推进两个千亿元、三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完成工业投资477.97亿元。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增长17%的目标,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为我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同时,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逐步显现。强化产业对接,制定《西宁市2014年投资推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以提高省内投资要素使用比例、促进“双百”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切入点,重点围绕光伏、建材、电解铝、化工等行业进行上下游产业对接,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组织实施60余项节能技改、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44天,优良天数逐年增加

  这个冬天,当河南、北京出现雾霾天气时,西宁空气质量保持较好,广大市民颇有感受,有些市民拍下蓝天的图片晒到网上。

  【生动数字】2014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5天,优良率为72.8%。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21天,优良率为60.55%。2014年比2013年优良天数增加了44天,优良率提高了12.25个百分点,PM10同比下降26.8%,PM2.5下降10%,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数字比较】2014年我市PM10浓度下降幅度26.8%、西安下降17.4%、兰州下降15.6%、银川市下降2.7%、乌鲁木齐下降1.4%,我市PM10浓度下降幅度在西北五省省会城市中最大。

  【数字背后】针对城市突出的扬尘污染问题,我市多管齐下治扬尘,从施工扬尘管控、道路扬尘治理、裸露地扬尘治理、区域环境卫生整治、规范渣土运输五个方面入手,狠抓施工工地“标准化”建设,严格管控全市447家施工工地和27家商砼企业;狠抓道路“清净化”建设,对全市57条主要道路进行道路积灰积尘清理,有效遏制道路扬尘;狠抓裸露地“全覆盖”建设,落实密目网覆盖面积达13平方公里,压实或覆盖的裸露地表达到2.8平方公里。针对煤烟尘污染,我市将禁煤区范围扩大至166平方公里,并在禁煤区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开展燃煤锅炉“清零”行动,另外,针对工业企业污染我市还采取了诸多举措。

   1371万平方米,拆迁破茧成蝶

  在2012和2013年我市完成拆迁1000多万平方米的基础上,2014年我市启城市拆迁新模式——房屋征收,完成征拆量299万平方米。征拆中,西宁人看到了一个城市由西部古城迈向现代大都市的决心与气魄,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破茧成蝶。

  【大拆迁带来大建设城乡换新颜】近几年,西宁城市功能布局不断调整、空间不断调整,一个个国家重大项目的落地,将西宁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建设年代,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拆迁重任。据统计,2012年至2013年,全市便完成拆迁1072万平方米,拆迁总量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随着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拆迁或拆迁项目的积极推进,西宁城市的范围变大了,环境变美了,综合功能变强了,城乡也旧貌换了新颜。

  【启动新模式房子征拆更阳光化】 2014年,我市全面启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基本实现“阳光征收”由被动征收向主动推进的局面。除火车站综合改造项目核心区工程、平西高速南辅道东延段道路等重大项目涉及的房屋征拆面积外,一批涉及民生的如南气象巷和青年巷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等都实施了房屋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