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 全面“清零”——贫困地区调研行】 脱贫有干劲 致富不松劲 ——化隆县脱贫攻坚纪实

09.11.2019  09:30

上曲加村道路两边,各家的院落也很整洁。苏烽 摄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全县人均耕地不足0.13公顷,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属国家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5年,全县共识别认定贫困村144个,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41户36326人。到2018年实现51个贫困村和2349户969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8.2%下降到目前的3%,漏评率、错退率均在2%以下,群众综合认可度达99%以上。今年实现24个贫困村和1954户745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

  化隆县委县政府面对贫困量大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的现实,积极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和项目的同时,通过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培育技术创业,强化职业教育等措施,激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县干部群众干劲十足奔脱贫,持续发力谋致富,探索出有本地特色的脱贫路径。

   激发动力,人人想干事

  从查甫藏族乡政府驱车前往上曲加村,6公里的路程爬坡过坎,绕山路蜿蜒而上,沿途还能看到几处山体滑坡和水流冲击路基的痕迹。走在刚铺就的硬化路上虽然不颠簸,但有不少大坡,我们一行用了近20分钟才抵达。

  原本在山下时初见天阴,到了位于山顶的村子就飘起雪花。刚竣工的村综合服务中心,黄色的办公楼格外醒目,十来个人正忙碌地布置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曹德智见到我们匆匆走了过来,头上还冒着汗珠。

  在他的导引下我们将村子看了个仔细:一米多高的灰色砖墙包围着各家两米多高的土墙构成的庄廓,里面是一座座村民整洁的住房,村道上干净得一片纸都看不到。“当时修围墙的时候,相关单位发现一些村民家的土坯院墙保存较好,就作为民俗建筑保留了下来,院墙就修在它的外围了”,曹书记说。

  然而,眼前这干净精致的村子以前并不是这模样,“我们村自然条件不好,硬化路没修之前,一到雨雪天人都出不了门,先前水电也没通,村里人天一黑就睡觉,孩子们也都没法读书”村民多才仁今年64岁,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据他介绍,以前村里各家就种、养些自家吃的粮食和牛羊,生活比较贫困,有人出去挖虫草、打工家里条件才好些。

  自从脱贫攻坚开始,村民家里的危房都进行了改造,之后陆续通了水电,建硬化路、广场,路灯等“基础设施改善后,村民们感觉能干的事比以前多了,他们不时外出看看,期盼着有更大的发展”。乡党委副书记才让当智发觉,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不少,除了注重个人形象和环境卫生外,也迫切希望能多赚些钱。

  经过调研,党员干部确定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给年轻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村民们都积极响应。通过落实国家各项扶贫项目和资金,并争取联点帮扶单位——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支持,为全村的贫困户修建了畜棚。同时,引进西门塔尔牛、猪、羊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并积极搭建销售渠道。目前,全村共有牲畜564头只,其中牛12头,羊438只,猪78头,贫困户家家有养殖业。

  多才仁今年卖了2头牛赚了一万多元,他的大孙子通过县上拉面培训获得了2017年拉面大赛银奖,娶上了媳妇,俩人在北京拉面店打工每月净收入一万元,今年喜得双胞胎。二孙子参加挖掘机培训,在群科镇务工月薪约4千元。老伴经治疗病情好转,能做饭洗衣协助喂牛,说起这些,多才仁觉得生活从未这样美好。

  “去年底,我申请退出贫困户,党对我们帮助这么多,一下子就创造给我们多少年都做不到的好条件,自己再不好好干,还有啥活头。”贫困户公保索安说,现在村里每个人都在抓紧机会勤劳致富,人人都有种紧迫感,所以干劲十足,生怕闲着被人嫌弃。

   提高技能,行行可作为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授人以渔”的重要手段,也能起到直接的效果。

  从2016年起,海东市坚持创新推进拉面脱贫计划,加快推进拉面产业的扩面和转型升级,化隆县充分利用拉面经济优势,推进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以“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方式将青年劳动力从“跑堂”培训成“拉面匠”、再扶持成“拉面老板”。到2019年,全县完成约5000人到全国各地的拉面店“带薪在岗实训”,开办扶贫拉面店不少于1000家。

  全县以144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做精做强拉面主导产业、培育多元增收产业为支撑,加快精准扶贫与深化改革、县域经济、旅游文化、生态建设等工作融合发展。

  “个人职业技能就是生产力,一人就业能带动一个三口之家脱贫,接下来就朝着致富发展。”化隆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魏廷祥介绍,近年来,化隆县高度重视职业技能教育。今年8月,县职业技术学校顺利完成整体搬迁,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起,化隆县根据《江苏省无锡市“十三五”对口帮扶青海省海东市扶贫协作规划(2016-2020)》,制定了《化隆县教育局关于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实施方案》,2017至2019年共下达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510万元,主要用于“优秀人才双向交流”、“贫困大学生资助”和“职业教育+就业。”

  “去年,我们16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无锡的五所幼儿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跟岗实习,接受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也获得了很多实用的宝贵经验,让我们的专业学习获益匪浅。”学生李娜表示,通过实习她对未来的职业更有信心,等就业后家庭条件一定会得到改善。

  今年9月起,汽车维修班到无锡锡山进行为期三个半月的跟岗实习。今后还会有其它专业到发达地区学习和实践。不论是哪个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交流能够为他们就业提供有效助力,让从业者的信心进一步强化,他们期待职业生涯有所作为。

   长期发力,业业能增收

  今年,随着24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化隆县将实现全面脱贫。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群众返贫。

  为此,化隆县结合国家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的部署,聘任459名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为全县各村提供产业发展服务,“除负责产业发展指导外,指导员还要协助村干部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帮助他们在致富路上走得更顺利。”巴燕镇水乃海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军已经提前进入角色。

  一方面利用他是化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干部的条件,为从事建筑工作的村民开展培训,联系就业单位。另一方面,先前没有农牧专业知识的他,邀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到村指导,并和村干部们共同学习、相互补充,一起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而努力。

  “看着马书记和干部们工作的样子,我们相信只要跟着他们好好干,日子会越过越好。”贫困户张多杰靠养牛发展养殖业,政府免费提供了3头西门塔尔牛,他打算养成出售后扩大养殖规模,好好发展下去。不仅如此,他一改以往养牛的旧方式,跟着村干部们积极学习养殖新技术,甚至还自己研究,用他的话说,要把牛养好就要遵循科学养殖的规律,这样牛能卖上好价钱,生活就会富裕起来。

  甘都镇东滩七村“第一书记”陶学勇带我们来到新建的杂果基地,“这里原来是一片撂荒地,因为本村外出务工的人多,留下的都是老幼,让他们力所能及发展种养殖业,大家都很欢迎。”尽管知道这头一年没有收益,可是负责维护工作的贫困户们干活一点都不打折,管护员马忠良说:“我们现在把它们养好,以后这些树就会让我们有赚不完的钱。”这是对口扶贫单位海东工业园区为村民长久增收而创造的村集体经济。

  自从有了杂果基地,村民们都积极学习果树种植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教育,“没有知识,干哪一行都不会有长进,人活着就要把日子越过越好,不学习可不行!”贫困户马安刚这番话也是村民们的心声,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村民们愈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自己努力提高技能,还积极配合控辍保学,全村适龄青少年已全部入学。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如果说上世纪依靠拉面业“走出大山天地宽”的化隆人开拓了当地人开放进取的脱贫道路,那么随着步伐越走越有力,如今的化隆人在发展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强和知识的重要性。不论选择了哪种方式脱贫,他们都更加注重学习和技能培养,紧抓当前的脱贫机遇,撸起袖子加油干,向着富裕美好的未来持续奋进。

7.2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靠拉面脱贫致富
  青海拉面馆开遍了全国,青海人依靠拉面脱贫致富的故事也传遍了全国。来自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消息,海东市发展拉面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做法,入选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社扶贫典型事例”,7.人民政府
海东“致富面”入选全国典型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