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为长效脱贫源源续力——我省推进精准扶贫工程系列报道之四

19.08.2015  11:35

  8月,走在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连片的田间,看到的不是麦子、土豆等常规作物,而是种植难度高、经济附加值大的中草药材;走在湟中县多巴镇社区化管理的新农村,不少农民现如今也“赶潮流”,转行到光伏、电子等新兴产业当上了高科技产业工人……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精准扶贫、滚动发展、提质增效、示范带动”原则和“建园区、引龙头、扶产业、扩基地、增效益、带农(牧)户”的发展思路,我省今年以来围绕中藏药材种植、高原牦牛养殖加工、奶牛集约化繁育、藏茶种植、富硒果蔬、獭兔养殖等特色项目,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园11个,进一步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全力带动贫困群众长效脱贫。

   从种麦子到种中藏药材,泥麻隆村收获“致富梦”

  8月下午的一场阵雨后,泥麻隆村的汪治全匆忙跑到自家那40亩的当归地和4亩黄芪地里查看药苗情况,看到苗势良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去年的药材卖了5万多元,今年这44亩中药材必须突破这个数。”51岁的汪治全顾不得多说已经开始在地里忙碌起来。

  提供药苗,传授技能……这些都是扶贫产业项目为老汪做的事,也就是这个项目让全村人脱贫致富,让老汪家有了希望和改变。

  2014年之前,汪治全全家3口人,全靠种植小麦和油菜赚的800多元过活,生活贫困,除了吃饱全家没有大的奢望,“孩子他妈过世的早,一个人拉扯两个尕娃,那时的日子真苦啊!”汪治全觉得那段日子不堪回首。

  但自去年赚了5万元后,老汪有了底气,“去年中草药种植专家给我们上了课,亲自下地实践后取得了好收成,今年我有底气比去年收货更多。”

  湟中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泥麻隆村像汪治全一样的药农有400多人,他们均在我省扶贫项目的帮助下实现了稳定脱贫。

  泥麻隆村是湟中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村,2013年,湟中县为了积极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项目,组织群众种植大黄、党参、黄芪等中药材450亩,其中育苗85亩,每亩纯收入达到3000-5000元以上。

  看到成果,2014年,又投资991.64万元,实施中藏药材种植、育苗基地建设、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今年,中藏药材种植已步入正轨。

   从农民转行高新产业技工,赵永权开启“幸福梦”

  2015环青海湖(国际)电动车挑战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众多青海人在为我省又一国际赛事声名鹊起欢呼呐喊时,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的赵永权一家在为赵永权骄傲,因为他是电动车赛主要能源锂电池生产链条中的一员。

  说起这些赵永权有些不好意思:“我现在只是锂电池生产链中注液工序的一名普通工人。”

  从农民转型到高新产业技术工人,赵永权对自己现在的工作特别满意,说什么都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娃,能够成为”高大上“的锂产业产业链上的一员,一个月收入4000余元。

  “现在的工作说复杂,还真不复杂;但说简单,也不是那么轻松,需要绝对的责任心和一定的技术水平”,赵永权在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线中承担注液工作,其工作内容就是往电池内注入电解液,听起来简单,但如果掌握不好用量就会影响电池的品质,严重的话会造成废品。

  刚找工作时他觉得能打个零工,每月赚个2000元的收入能赡养生病的母亲就不错了,但没想到公司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培训,自己也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认真实践,通过考试拿到了上岗证。现在他面对一堆颜色各异的现代化按钮操作游刃有余,此外高中学历的他还掌握了不少英文单词,“自己都无法想象自己的潜力”赵永权非常开心。

  “我们吸纳了一些农民就业,努力通过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凭自己的技能使生活能得到改善。”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像赵永权这样的高新技术工该公司还有很多,他们在企业的帮助下在转型发展中掌握了生活新技能,脱离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

  在新岗位上找到自信和快乐的赵永权,高兴地说出了自己而立之年的梦想:今年贷款买了车,下一步要娶一个能干的媳妇,组建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为小康生活继续奋斗。(芈峤)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