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三川大地:土族儿女迎来喜庆丰收的世界最长狂欢节

28.08.2018  17:52

锣鼓表演

  青海新闻网讯 8月23日是农历七月十三,记者来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美一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这里人流熙攘,鼓声、锣声、大好声汇成一片,村庄上下喜气洋洋,好不热闹。

  原来,这里的土族儿女正在欢庆一年一度的世界最长狂欢节——纳顿节。

  据了解,“纳顿”在土语中含有娱乐、玩耍的意思。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土族人民独有的传统节日,每年从农历七月十二开始,从庄稼最早成熟的下川开始,一个村以一天为会期,一村接一村,渐次向中川、上川转移,一直持续到九月十五结束,前后历时两个月,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跳会手

  同时,每年农历七月,也是民和县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因此,一年一度的土族纳顿节也从农历七月十二开始,按照庄稼收割时间的先后次序逐村举办,因此纳顿节也被称为三川地区土族儿女庆祝五谷丰登的大型文体庆典活动。

  纳顿表演主要有会手舞和傩戏(面具舞)。会手舞是纳顿表演的开场舞,参加人数多,表演时间长,整个表演舞姿独特,气势恢宏。特别是会手舞中的锣鼓表演,鼓声气势磅礴,锣声清脆悦耳,场面令人震撼。傩戏表演主要有折射农耕文化的《庄稼其》、表演三国故事的《三将》《五将》、反映土族先民同虎豹豺狼等猛兽英勇斗争的《杀虎将》等等。

  记者在美一村纳顿会场看到,参加会手舞队的老人们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青褂,胸前吊着精致的扇子套,他们或手持扇子、或手持刀剑等兵器道具,双臂按照鼓点节奏一起一落,舒缓优美,脚步一实一虚,转动自如。走在会手队伍中间的锣鼓手们,有的头戴红缨帽,有的腰系彩绸带,个个精神抖擞,敲得鼓声震天、锣声脆耳,让整个村庄都充满浓郁的欢庆喜气,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那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间。

  当天,在美一村的纳顿会场采访中,从当地走出去远在上海生活的何女士告诉记者,已经二十多年没看家乡的纳顿表演了,今年带着孩子从遥远的上海赶来这里,一方面是自己观看精彩的纳顿表演,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和感受一下我们土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来自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大地湾村的祁先生也对今天的纳顿表演赞叹不已,他说以前听说过民和官亭地区的纳顿表演特别精彩,在电视上也看过一些纳顿表演,但实地现场没有感受过,今天带着家人来这里实地看了看,表演确实很独特,也很精彩。

土族阿姑展示纳顿会上的大蒸饼

  记者在当天的纳顿会场看到,在会场神轿前的供桌上摆放着好多敬献给一方福神的供品,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村民们用当年新面做的蒸饼。记者看到这些大蒸饼做工讲究、饼面上“雕龙绣花”,图案多样,色彩鲜艳,令人不禁垂涎。据村上一位老人讲,因为今天是村里的“纳顿”,所以家家户户一大早就把自家新面做成的大蒸饼送到会场,还有烟酒等等。

  土族纳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纳顿表演自始至终形象地表述了土族历史的发展进程,表现了其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是记载土族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民和三川土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土族延续并走向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撑。同时作为一种活形态和原生态的民间传统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纳顿作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土族纳顿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一度的土族纳顿节,也成为保护和弘扬土族纳顿文化的重要形式。中川乡美一村村民鄂积俊表示,纳顿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办好一年一度的土族纳顿节,一心一意把土族纳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

跳会手

  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中央决定,从今年起,把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年丰收节”。

  一个月后9月23日,祖国上下将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而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纳顿节从8月22日便开始敲响喜庆丰收的锣鼓,这不仅是民和三川土族儿女一年一度的重要庆典,也是为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热身的民族文化盛宴。

  不仅如此,从今年起,民和三川地区一年一度的土族纳顿节,也将成为民和三川土族儿女以及民和各族人民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民族文化盛宴。

锣鼓表演

跳会手

跳会手

土族阿姑展示纳顿会上的大蒸饼